《华尔街日报》:也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Published On 2018年12月27日
自2015年也门爆发内战以来,也门遭受了巨大的浩劫,上万人死于杀戮、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饥荒蔓延、致命的霍乱疫情流散。此外,作为中东地区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也门还遭受了文化、文明遗产上的巨大损失。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也门处于阿拉伯半岛、东非与印度洋的交汇处,优越的地理条件再加上丰富的季节性降水,也门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伟大的文明的发源地,而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后,它也被很多统治家族定为中心。
以上因素造就了也门的文化多样性,并一直保留至今,包括萨那古城在内的四个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萨那古城,这个迷人之地,长期居住在也门的非阿拉伯人作家提姆·麦金托什(Tim Mackintosh-Smit)形容它似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而是由一块冰冻姜糕幻化而成”。

伊卜古城大清真寺[路透社]
报道指出,由于内战,这些文化遗产目前正处于严重的威胁之下。在过去的三年中,古老的水坝以及历史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清真寺都被抹灭,此外还有博物馆的藏品以及殖民时期的遗迹,也未能幸免。
报道强调,这种破坏并没有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和重视。
报道还指出,也门的图书馆所遭到的严重威胁,也是也门这场巨大的悲剧中被遗忘的故事之一,正如马里的廷巴克图市在2013年所遭受的毁坏与掠夺一样。
报道还提到,被视为也门最珍贵的历史财富之一的伊斯兰教手稿,其中最著名的可能要算1972年在萨那大清真寺中所发现的古兰经残卷,即《萨那抄本》,而该抄本至今仍被保存在当地。
《萨那抄本》被视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古兰经》版本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这个版本与今天的穆斯林所读到的版本有所不同。此外,也门还有一部分包括宰德派等其他派别的手稿及宗教作品。
报道敦促公众广泛重视这一层面,保护独特的伊斯兰思想史。报道还指出,宰德派是当前唯一保留着理性教义穆阿太齐赖派的穆斯林社会。此外,宰德派图书馆也为伊斯兰教经典的历史打开了一扇独特之窗。
来源 : 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