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柱门”:历史与抵抗

Published On 2018年8月14日
“柱门”,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主城门之一,也是最富盛名的耶路撒冷城门。“柱门”由于罗马时期所建的一根胜利柱而得名,如今虽然胜利柱已不复存在,但也以标志指出其位置所在。“柱门”被视为东耶路撒冷老城区内最美的城门之一。
“柱门”也成为了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政策的标志,从开始的镇压与暗杀,到后来的犹太化,再到最后对其居民的压迫。
不同于其他老城区的城门,“柱门”由大量台阶通往城门,而这是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于1538年所建成的。
“柱门”又被称为“大马士革门”,由于来来往往的游客通过此门前往大马士革,同样,还被称为“纳布卢斯门”,因为它朝着纳布卢斯的方向。
在九十年代初,耶路撒冷被封锁之前,“柱门”也是来自西岸及加沙地区的公交车的始发站与终点站。
“柱门”外的广场也成为了耶路撒冷居民的娱乐场所,他们在这里自娱自乐,在咖啡馆里喝茶聊天,画家与游客也常常前来拍照留念。
大门充满着奥斯曼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弯曲为特点,起到维护城市、防卫城市的作用,近两年来,以色列警方将“柱门”及门前广场变成了军营,在通往该门的途中设立了3个检查点,并拔除了周边的树木,安置了数十个的监控摄像头。
而巴勒斯坦人,则将“柱门”称为“烈士广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有20名巴勒斯坦人在这个广场上死于以色列占领军的子弹之下。
鉴于“柱门”是耶路撒冷老城区的主要入口,以色列的措施无可避免地对其商业活动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超过270家商铺关门。
以色列占领军旨在通过这些措施完全控制老城区。
来源:巴勒斯坦研究杂志2018年第113期,《柱门——耶路撒冷最美城门、抵抗之地与犹太化企图》。
来源: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