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念碑掩盖了种族主义与殖民暴力的历史

丘吉尔的雕像成为了反殖民主义抗议者的主要目标

在英国西南部布里斯托尔河港口附近,愤怒的示威者们将已经建成125年的奴隶贩子爱德华·科尔斯顿(卒于1721年)的铜像推入河中,而该港口也是英国历史上奴隶贸易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但似乎很多人也对声援“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运动的示威者们所采取的这项行动感到不满,因此,仅仅在一天之后,又有另一组人试图将其铜像从河水里打捞出来,并将其回归原位。

但是,在国际媒体大肆报道有关推翻铜像的消息之后,试图将铜像归位的努力似乎毫无意义,同时,相关消息也引发了针对这些被示威抗议者们认为是“种族主义”、“白人至上主义”、“殖民暴力”象征的雕像和纪念碑的广泛争论。

在这些饱受争议的雕像和纪念碑中,包括英国前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历史纪念碑,而后者被指持有“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观念,并对前大英帝国对印度的残酷政策负有责任。

爱德华·科尔斯顿则是奴隶贸易的标志性人物,他生活在17世纪,曾在皇家非洲公司工作,而该公司很可能曾将8万多名非洲地区的男女老少运往南北美洲,并将他们奴役。1721年,科尔斯顿去世,根据他的遗嘱,他的财产被用于慈善事业,而在布里斯托尔仍设有他的纪念碑,以及他过去所拥有的建筑。

近2万人签署了一份电子请愿书,要求用另一座雕像来取代科尔斯顿的雕像,即布里斯托尔在上世纪60年代的非洲裔民权活动家——保罗·斯蒂芬森。

艺术化的国家宣传

美国学者丽贝卡·塞纽尔没有参与这场政治辩论,但她表示,对于艺术史学家而言,这一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很多的文物和古董都表明了英国殖民主义扩张所具有的暴力性质,而这种残酷的特性往往被其艺术性所掩盖。她还在网站上发表的文章中强调,这些文物往往代表着“白人至上”的文化。

丽贝卡补充称,标志性人物的塑像,代表着国家的宣传,以及国家通过雕刻铭文而实现的镇压。在18和19世纪,即大英帝国扩张最为激烈的时期,“胜利”、“和平”、“正义”和“大不列颠”等标志着女性形象的雕塑开始大受欢迎。

这位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者还指出,重要的是不能在这一刻忘记这些标志和象征所具有的作用,因为它们的存在不仅是对已故者的纪念,还向后代传递了英国殖民主义和白人至上的信息。

此外,理解这些雕塑的象征意义,还可以让公众认识到,可视的文化是如何掩盖了国家的压迫史,在这些抗议发生之前,布里斯托尔市议会决定用织物覆盖科尔斯顿的雕像,这并非巧合。

与历史本身一样,这些文物并非中立的记载,而是经过修改的内容,利用艺术作为传播国家宣传的手段,应当将它们视为受到国家资助的一种尝试,目的是将奴隶制、种族灭绝和暴力殖民主义,转变为可被公众接受的主题。

拆除行动

抗议者们推翻纪念殖民暴行者的塑像的努力日益扩大,例如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雕像,这位国王在其统治期间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并在其宫殿内建造了一个展示刚果人的“动物园”。

另一方面,英国首都伦敦当局拆除了18世纪著名的奴隶贩子罗伯特·米利根的雕像,官方采取这一决定,是为了回应要求拆除这座塑像的请愿书,从而证明,部分机构可以在这样的背景下采取重要的决定。

尽管如此,那些想要拆除这类雕像的人们,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反对派们认为,这意味着对历史的抹除,而这个理由也牢牢扎根于文物界的争议中。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宣布,将成立一个负责公共场所多样性的委员会,并将对伦敦的文化古迹进行全面审查,但是,此举恐怕会产生与纽约市长比尔·德·帕拉西奥在2017年的行动产生相似的后果,当时,纽约市长成立了城市艺术、古迹、地标咨询委员会,而委员会建议仅仅拆除詹姆斯·马里昂·西姆斯的塑像,后者在19世纪曾在囚禁的黑人妇女身上进行恐怖的实验。但是,这座雕像却并未被完全拆除,而是被转移到了布鲁克林的一座公墓内。

但是,在近期拒绝针对黑人的种族主义及国家暴力的抗议活动的支持下,作者预计,这些抗议将能成功传播并实现其目标,例如在2015年初开始的抗议活动——“罗德斯必须倒下”,反对开普敦大学内纪念塞西尔·罗德斯的雕像,后者曾在19世纪末期建立非洲南部殖民地罗德西亚,也就是如今的津巴布韦。最终,罗斯德的雕像被拆除,而这项运动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并影响到了英国及其他的国家的多所高校。

来源 : 英国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