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最危险的武器不是核武器

2025年5月12日,一名男子在印度孟买一家购物中心观看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电视屏幕上的现场直播演讲(美联社)

当印度发起“辛多尔行动”,巴基斯坦则以代号为“班扬-乌尔-马尔苏斯行动”回击时,全世界都为局势升级做好了准备。分析人士屏息以待。推特炸开了锅。控制线——那道横跨两个未竟民族梦想的锯齿状伤疤——再次闪耀。

但如果你认为本月早些时候发生的事情仅仅是一次军事交锋,那么你就错过了真正的故事。

没错,这是一场战争,但不仅仅是导弹的战争。这是一场叙事的战争,由头条新闻、话题标签和晚间新闻编辑室精心策划。战场是媒体,弹药是话语,而牺牲品是细微差别、复杂性和真相。

我们目睹的是学者们所谓的“话语战争”的顶峰——通过语言刻意建构身份、合法性和权力。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媒体的掌控下,每一起暴力事件都经过精心策划,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策划,每一次伤亡都被政治化。这并非报道,而是精心设计的编排。

第一幕:正义之举

5月6日,印度先发制人。或者,用印度媒体的话说,印度先进行防御。

辛多尔行动以戏剧性的盛况宣布。二十五分钟内发动二十四次袭击。九个“恐怖中心”被摧毁。无平民伤亡。据说,那些恶棍——穆罕默德军、虔诚军以及遍布巴基斯坦巴哈瓦尔布尔和穆扎法拉巴德的“恐怖工厂”—​​—都已化为灰烬。

新闻标题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外科手术式打击2.0”、“印度军队的咆哮声传到拉瓦尔品第”、“正义得到伸张”。政府发言人称这是对造成26名印度游客死亡的帕哈尔加姆屠杀事件的“适当回应”。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宣称:“他们袭击了印度的额头,我们击伤了他们的胸部。” 电影化?绝对如此。蓄意为之?甚至更甚。

印度媒体构建了一种道德力量的国家认同:一个被迫采取行动的国家,回应的不是愤怒,而是克制,不仅拥有“布拉莫斯”导弹,还有“法”——正义的责任和道德秩序。叙事坚称,敌人不是巴基斯坦,而是恐怖。谁能反对这一点呢?

这就是框架的妙处。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国家行为基于身份认同,而非仅仅基于利益。而身份认同是通过语言塑造的。在印度的案例中,媒体精心编造了一个故事,将军事实力与道德清晰度紧密联系在一起。袭击并非侵略——而是宣泄。它们并非战争——而是疗愈。

但问题是:疗愈的对象是谁?

第二幕:神圣的防御

三天后,巴基斯坦发起反击。“班扬-乌尔-马尔苏斯行动”(阿拉伯语意为“铅墙”)正式宣布。光是名字就说明了一切。这不仅仅是一次报复性打击;而是一种神学宣言,一场全国性的布道。敌人竟敢擅闯。必将遭到神圣的回击。

据报道,巴基斯坦导弹如雨点般落在印度军事要地上:旅指挥部、S-400防空系统以及旁遮普邦和查谟的军事设施。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宣称,巴基斯坦“为1971年战争报了仇”,在那场战争中,巴基斯坦投降并允许孟加拉国脱离。这并非战场战略,而是虚构的谎言。

巴基斯坦媒体以爱国热情放大了这种叙事。印度的袭击被诬陷为战争罪,清真寺被击中,平民被杀害。瓦砾和鲜血的照片配上关于殉道的文字说明。相比之下,印度的反应是精准的、道德的、不可避免的。

巴基斯坦此刻构建的国家认同,是正义的受害者:我们爱好和平,却又遭受挑衅;我们克制,却又坚定。我们不寻求战争,但我们也不惧怕战争。

这种对称性令人难以置信。两国都视自己为防御者,而非侵略者。两国都宣称自己拥有道德优势。两国都坚称是敌人先开火的。两国都表示自己别无选择。

塑造敌人和受害者

在构建敌人和受害者的形象时,对称性也显而易见。

印度把巴基斯坦描绘成一个恐怖工厂:虚伪、流氓、拥有核武器、沉迷于圣战的破坏者。巴基斯坦的身份认同被贬低到最糟糕的刻板印象:欺骗性和危险性。在这种世界观下,和平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者”是非理性的。

巴基斯坦则将印度描绘成一个法西斯国家:由一个多数主义政权领导,痴迷于羞辱,渴望将穆斯林从历史中抹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是侵略者。印度是占领者。他们的袭击并非以反恐为名,而是宗教战争。

在每种情况下,敌人不仅仅是一个威胁。敌人是一种理念——而理念是无法用理性去理解的。

这就是媒体驱动的身份建构的危险所在。一旦“他者”沦为漫画,对话便会消亡。外交沦为软弱。妥协沦为背叛。战争不仅可能,而且令人向往。

对方的形象也确定谁被视为受害者,谁不被视为受害者。

导弹飞过,人们伤亡惨重。克什米尔双方平民丧生。边境村庄遭到炮击。宗教场所受损。无辜民众流离失所。但这些故事,这些关于人性的故事,却被掩埋在了言辞的废墟之下。

在这两个国家,媒体的哀悼程度并不相同。如果受害者是我们的,他们也会感到悲痛。他们的呢?是间接的。或者是捏造的。或者是被遗忘的。

这种选择性的哀悼是对道德的控诉。因为当我们只关心逝者时,我们会对正义变得麻木。在这种麻木中,下一次暴力就变得更容易了。

合法性之战

印巴冲突的焦点不仅仅是领土或战术优势,而是合法性。两国都需要让本国公民以及全世界相信,他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印度媒体倾向于全球“反恐战争”的框架。通过打击巴基斯坦境内的武装分子,印度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安全领域的合作伙伴。听起来很熟悉?确实如此。这与美国在伊拉克和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使用的策略如出一辙。“外科手术式”、“精准打击”和“先发制人”等措辞不仅仅是描述,更是开脱。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媒体却倚重主权的道德力量。印度的袭击不仅被描绘成对土地的侵犯,更是对“izzat”(荣誉)的侵犯。巴基斯坦通过援引神圣空间、公开平民伤亡,将印度塑造成一个霸凌者和亵渎者,而非反恐行动者。

这种话语拉锯战甚至延伸到了事实层面。当印度声称击落80名武装分子时,巴基斯坦称其为虚构。当巴基斯坦声称击落印度战机时,印度称其为宣传。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提供虚假信息。各自的媒体生态系统都变成了一个镜厅,只反映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停火、沉默以及以不同方式倾听的呼吁

5月13日,由于美国斡旋的停火,战火沉寂。双方政府都宣布胜利。媒体继续报道。板球比赛恢复。主题标签逐渐消失。

但如今双方各自讲述的故事却挥之不去:我们是对的,他们错了。我们展现了力量,他们却退缩了。

这个故事将影响教科书、选举和军事预算。它将影响下一场对峙、下一场冲突、下一场战争。

除非故事本身发生改变,否则什么都不会发生。但它是可以改变的。

在新闻编辑室和战场上、在集会和葬礼上演绎的、基于相互矛盾的真相而构建的叙事并不是永恒的。

正如它们被建构一样,它们也可以被解构。而这只有当我们不再听从最响亮的声音,而是听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忽略的声音时,才能实现。

所以,下次战鼓敲响的时候,不仅要问是谁先鸣炮,还要问是谁最后发言。还要问那场演讲想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因为在南亚,最危险的武器不是核武器。

而是叙事。

本文仅表达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