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对抗中中俄将站哪一边?

消息传到德黑兰后,伊朗军方官员的言论没有明显变化 (Shutterstock)

随着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重返总统职位,美国、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核危机达到了新的高度。

德黑兰方面认为,特朗普试图将伊朗核问题、无人机和弹道导弹研发以及伊朗与真主党和胡塞武装等地区势力的关系等若干问题纳入潜在谈判议程,是“试图否定或限制其主权”。

特朗普虽然表示希望与伊朗达成协议,但同时他更倾向于对伊朗采取更为激进的政策。

而以色列则采取强硬立场,声称“除了摧毁伊朗核设施并使其无法使用之外别无选择”。

特朗普在对伊朗重新实施“极限施压”政策的同时,加大了对伊朗的压力,要求伊朗对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为支持加沙而采取的行动负责。

在两国紧张局势日益升级,受到地区形势影响的情况下,特朗普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两国关系进入紧张阶段、危机加剧之际,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问伊朗。伊朗、俄罗斯、中国三国外长也于2025年3月14日在北京举行会晤;讨论伊朗核计划和当前事态发展。

另一方面,伊朗与俄罗斯和中国均签订了单独的战略合作协议。

在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的压力和威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德黑兰、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这些战略协议将在多大程度上使伊朗受益仍是一个问题。

特朗普致信哈梅内伊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通过阿联酋向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致函。德黑兰和华盛顿尚未就这封信的内容发表详细声明。

然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都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美国寻求对伊朗施加压力,他们不会在压力之下坐到谈判桌上。”

伊朗外长阿巴斯·阿拉格齐也强调,“伊朗原则上不拒绝谈判,但在当前形势下不会进行谈判。”

特朗普的言论是否会导致伊朗立场发生改变?

到目前为止,信函传到德黑兰后,伊朗军方官员的言论没有明显变化。但可以说“这封信在伊朗受到高度重视”。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伊朗学术人士透露,这封信到达哈梅内伊手中后,与著名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人士举行了密集会谈。

消息人士解释道,“这封信并非以外交语言写成,而是包含许多威胁性言辞。”他补充说,特朗普在信中提出了恢复谈判的先决条件:彻底停止对所有与伊朗结盟的地区大国的支持,他还把谈判主题定义为“彻底放弃铀浓缩和关闭核设施”。

他在最后表示,“如果在此框架内达成协议,对伊朗的制裁将被解除。” 如果不能达成协议,伊朗首先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其次还将遭遇最严厉的军事行动。

此信件与特朗普最近的言论相吻合,特朗普称伊朗应对也门和加沙局势的发展负责,这证实了伊朗学术界所传达的有关这封信内容的信息的有效性。

但该信函是否意味着美国即将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呢?

未必,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美朝因核计划和洲际弹道导弹问题关系紧张,威胁达到危险程度。不过,特朗普在此期间向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致信,随后在2018年新加坡举行了峰会,特朗普和金正恩首次会面。

因此,特朗普向哈梅内伊发出的信息可能是“威胁和施压外交的一部分”,而不一定预示着直接军事对抗即将到来。

拉夫罗夫访问德黑兰引发争议

2025年2月底,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访问伊朗首都德黑兰,并会见了伊朗外长阿巴斯·阿拉格齐。此时,美国和俄罗斯似乎已就解决乌克兰危机达成初步共识,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也交换了友好信息。

因此,德黑兰政界将拉夫罗夫此次访问解读为“俄罗斯可能抛弃伊朗的迹象,尤其是在德黑兰和华盛顿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危机日益复杂、以及与过去相比诉诸军事选项的可能性增加的情况下”。

伊朗媒体称,访问期间,拉夫罗夫主动提出就伊朗核计划问题在伊朗和美国之间进行调解。

当时,伊朗副总统贾瓦德·扎里夫在电视露面时表示:“俄罗斯在奥巴马政府时期进行的核谈判中扮演了阻碍而非建设性的角色。”

多家伊朗报刊媒体指出,“拉夫罗夫的访问加深了人们对莫斯科对德黑兰意图的怀疑”,强调“俄罗斯在叙利亚背叛了伊朗,导致德黑兰对莫斯科的信任下降”。

伊朗与俄罗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唐纳德·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前几天,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访问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了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

该协议涵盖贸易、能源、军事和文化合作等多个领域。克里姆林宫就协议细节发表声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关军事合作的条款。

根据协议:

  • 两国将共同应对共同军事威胁,举行联合演习,加强军事和技术领域合作。
  • 如果一个国家受到攻击,另一方承诺不向侵略国提供任何支持。
  • 双方承诺不允许任何分裂主义运动利用其领土危害对方国家的稳定。
  • 两国情报和安全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得到加强,增加信息和专业知识的交流。

克里姆林宫的声明明确表示,如果伊朗遭到美国、以色列或两国的攻击,俄罗斯并不承诺保卫伊朗,而是将其承诺限制为不支持攻击国家。

从历史经验来看,可以说“俄罗斯与伊朗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将受到莫斯科的限制”。

例如,苏联情报文件显示,两伊战争期间,苏联拒绝了伊朗向其提供战术导弹系统的请求,尽管伊朗当时认为以色列的导弹能力构成了战略威胁。

1989年,伊朗向苏联请求技术援助,设计射程300公里、有效载荷500公斤的战术导弹系统,并向其提供R-17Eh导弹,但克格勃拒绝了这一要求,认为这与莫斯科与华盛顿讨论的防止导弹技术扩散的政策相冲突。

文件还显示,苏联领导层认为,伊朗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一枚简单的战术导弹,而是拥有研制类似以色列的中程导弹所需的技术。

1989年10月26日苏联部长工作小组会议正式决定拒绝伊朗的技术援助请求。

特朗普执政期间,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与拜登执政期间截然不同。

预计这种差异将对莫斯科和德黑兰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俄罗斯目前正寻求因乌克兰战争而重建与华盛顿的关系。

在这一和解的背景下,即使美国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升级,莫斯科也不太可能采取破坏其与华盛顿和特拉维夫关系的举措。

总之,尽管俄罗斯与伊朗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但历史经验和地缘政治发展表明“俄罗斯不会为了保卫德黑兰而冒着与华盛顿的关系的风险”。

中国将会做什么?

2021年,伊朗和中国签署了一项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协议,这是一项经济协议,而非军事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将绕过美国的制裁,以低价购买伊朗石油,并作为回报在伊朗投资。

该协议是中国庞大的“一带一路”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通过建立经济和战略联系扩大北京作为全球大国的影响力。因此,其中并不包括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或者联合防御。

该协议可被视为伊朗与中国历史关系的延伸,两国关系主要建立在经济合作而非军事合作的基础上。从历史上看,中国一向倾向于远离直接的军事冲突,与伊朗的关系建立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期间,伊朗向中国寻求武器需求。

然而,中国并不局限于支持伊朗,而是寻求平衡其军事出口,利用这场冲突作为扩大其在中东影响力的经济机会。

中国虽然向伊朗出售武器,但并没有与伊朗站在一起对抗伊拉克。

战争期间,中国对伊朗的军售总额达到18.43亿美元,而对伊拉克的军售总额则超过50亿美元,是其对伊朗出口总额的三倍。

中国在战争中向伊朗提供的最重要的武器是反舰导弹,在伊朗对向伊拉克运送石油和货物的船只进行报复性袭击(即后来的“油轮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这种武器非常重要,但中国只向伊朗出售了80枚“蚕”式导弹,而向伊拉克出售了200多枚同型号导弹。

另一方面,中国在核问题上的立场也并不支持伊朗。2006年2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投票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中国与俄罗斯、印度等国一起投了反对票。

多年来,在安理会有关伊朗的众多决议中,中国都没有支持德黑兰方面,而是选择遵守美国的制裁。

伊朗学者穆罕默德·侯赛因·贾姆希迪在其《中国对两伊战争的外交政策》一文中,对理解中国在冷战时期以及当前对伊朗的立场提供了重要的分析。

他说道:“中国没有支持交战的任何一方。自两伊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务实的领导人一直将经济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方向,并以此为优先在全球问题上表明立场。”

他继续说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只不过是中国检验独立外交政策、获得重大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一次机会。事实上,中国利用这场战争增强了其在该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随着中国继续寻求成为全球大国,我们可以说“北京将继续其历史做法,避免进行直接军事干预,而注重经济利益”。

在德黑兰,人们经常问这样的问题:“中国是伊朗真正的盟友吗?”

冷战后,伊朗对中国的信任度高于俄罗斯,但如今,尽管与北京签署了战略协议,伊朗也意识到中国不是一个在重大危机时刻可以在军事上依赖的国家。

特别是一旦与美国或者以色列发生军事冲突,伊朗知道,自己将独自面对军事威胁。

本文所表达观点不一定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