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需要在为时已晚之前将对俄罗斯的制裁纳入法律

2022年6月27日星期一,在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附近的克鲁恩埃尔茂城堡,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美国总统乔·拜登和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从左至右)在圆桌会议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出现在屏幕上,通过视频向G7领导人发表讲话 (美联社)

本周,七国集团(G7)领导人在巴伐利亚的峰会上首次重申了“只要有必要”他们“坚定不移地”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斗争的“承诺”。然后他们飞往马德里参加北约峰会,在那里讨论了加强军事联盟以应对弗拉基米尔·普京持续侵略的方法。

G7的话绝不是空洞的,其领导人已经开始对俄罗斯黄金实施商定的禁令,并寻求对俄罗斯出口设置“价格上限”来进一步限制石油销售。

北约峰会也以成功开始,土耳其于6月28日同意支持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然而,普京的战争已经进入第五个月,克里姆林宫甚至拒绝考虑任何严肃的外交解决方案。七国集团和北约必须开始考虑对他们在中长期内继续为基辅提供支持的潜在威胁。

首先,重要的是西方必须采取行动,确保其战略确实是可持续的,“只要有必要”以及必须击败俄罗斯。这可能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西方比普京更容易受到公众压力的影响,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制裁的负面经济影响。

克里姆林宫没有克服制裁的策略,普京显然很乐意让他的国家经济陷入自给自足以换取他的新帝国主义愿景,但克里姆林宫确实相信只要仍有市场愿意进口,它就可以克服对其石油和天然气的制裁,只要卢布仍然可兑换。克里姆林宫还认为,哪怕拜登政府对参与者实施制裁,它也可以在第三国寻找愿意冒险违反这些销售禁令的合作伙伴来继续减轻技术制裁的影响,因为随着制裁对西方产生经济影响,西方的团结将被动摇。

这种信念构成了俄罗斯宣传的关键支柱,它声称西方受到的制裁影响远远超过俄罗斯人。这完全是错误的,西方并没有经历俄罗斯在2022年第一季度经历的69%的贫困增加,而且这仅反映了战争和制裁前五周的影响。尽管如此,现实是制裁将对西方产生重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关于制裁对西方影响的极其可怕的预测已经很普遍。其中包括声称制裁将触发美元以及构成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基础的当前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的终结系。一些人甚至宣称制裁标志着“美利坚帝国”的终结。

虽然这些都是极不可能发生的幻想预言,但现实情况是,西方已经因其对俄罗斯的制裁政策而面临巨大的经济成本,而且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面临更多。莫斯科正在努力确保这一点,选择性地切断对不愿以卢布支付费用的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因此,俄罗斯银行能够与他们交易欧元,在莫斯科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从入侵后的高点回落时,卢布可保持可兑换和可用状态)。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及随后其碳氢化合物受到制裁,由此引发的高油价正在助长西方的通货膨胀,进而限制了全面切断俄罗斯进口。德国已经在为今年冬天的天然气配给做准备。鉴于俄罗斯在许多关键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中所扮演的角色,化肥供应面临短缺,这不仅威胁到全球农业供应链,也威胁到农民的生计。随着俄罗斯继续入侵,所有这些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即使在6月27日G7峰会结束后,关于俄罗斯石油“价格上限”提案的讨论仍在继续,这一事实表明,新措施越来越难以达成一致。

对于西方来说,不仅要维持试图扼杀俄罗斯经济并因此削弱其战争机器的政策,而且要继续扩大这个政策,发起公共运动以建立对制裁的支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拜登政府已经做出了部分尝试,将通货膨胀归咎于弗拉基米尔·普京,并将燃料价格的上涨称为“普京的价格上涨”,但收效甚微。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失败,尤其是因为许多导致全球经济前景变得暗淡的因素确实可以归咎于克里姆林宫。正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才使全球农产品市场陷入混乱。正是克里姆林宫在积极向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施压,封锁乌克兰的贸易,攻击乌克兰的生产。

对克里姆林宫的制裁并不是西方当前和未来经济困境的根源。它们是西方明确表示俄罗斯不会被视为可接受的贸易伙伴的方式,同时俄罗斯继续使其资源和产品沾上乌克兰的血迹。

然而,西方公众对乌克兰战争的关注度正在下降,在即将到来的民意调查中,选民可能会优先考虑经济问题而不是人道主义问题。随着西方努力就新制裁达成一致,保护现有制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公众压力运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将现有的制裁纳入立法。

对于美国来说尤其如此,它在执行西方的制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唐纳德·特朗普显然正在寻求重返总统职位,他过去不仅威胁要解散北约,而且多次对克里姆林宫采取软化的立场,并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玩弄乌克兰政治。如果他回到白宫,他可能会取消对俄罗斯的现有制裁,而不是努力实施新的制裁。

类似的威胁来自欧洲各地的极右翼和极左翼民粹主义者。在特朗普等人将西方团结以及在赢得对俄罗斯的经济战争方面取得的所有进展置于危险之中前,将制裁纳入法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仅表达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