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和新的海湾争夺战

中国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沙特又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两国领导人见面交谈在正常不过了。
但现在并不是正常时期。
在习近平主席踏上沙特领土之前,已经有人发表了一些“踩到华盛顿的脚趾”和干涉“美国势力范围”等言论。
事实上,就在其5个月前访问利雅得期间,美国总统乔·拜登在一次阿拉伯领导人峰会上表示,美国“不会离开”中东,留下“由中国、俄罗斯或伊朗填补的真空”。拜登还试图向盟友保证,美国2021年羞辱性地从阿富汗撤军,这实际上将有助于腾出更多资源,以用于其在海湾和更广泛地区的长期停留。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习近平或东道主在中国国家主席12月7日至9日访问利雅得期间,除了双边峰会之外,还组织了与阿拉伯国家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的单独峰会。此外,为了往伤口上撒盐,他们甚至可能会加倍努力,让峰会看起来比为拜登举办的峰会更有排面。
为什么?是的,因为尽管美国试图保持建设性接触的表象,但实际上美沙关系与美中关系一样,都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
利雅得和北京都厌倦了华盛顿向他们施压,要求他们在乌克兰问题上反对俄罗斯,并且还宣扬他们在西方强加的“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中的做法是对是错。这一切似乎反而让中沙双方更加亲近。
年轻一代的海湾领导人正努力让自己更独立于华盛顿,以实现能源、技术和安全方面伙伴关系的多元化,从而能够表现出更多的能动性。而中国是他们的天然合作伙伴,因为它不仅为其商品和服务寻求可靠的能源和市场,并将发展和贸易置于民主和人权之上。
一些海湾领导人(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反对拜登试图重启伊朗核协议以及将人权问题政治化。
2021年,拜登政府因人权记录不佳而冷落沙特,并且它自己有能力承受全球市场上石油和天然气过剩的后果。此外,西方国家也看好从化石燃料向绿色能源的过渡倾向。
但2022年早些时候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改变了这一切。美国及其欧洲盟友突然发现,自己要么面临石油和天然气短缺,要么遭遇价格上涨。这些都损严重害了疫情后的经济复苏。然而,事实证明,远离化石燃料极具挑战性。
拜登试图安抚沙特,希望在美国中期选举前降低油价,但这一企图惨遭失败。这是因为事实上,由沙特领导的欧佩克拒绝增加石油产量。
对此,其他西方领导人也自己进行了尝试。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踏上海湾地区,希望找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替代品。但中国抢在他们之前,签署了数百亿美元的投标合同,尽管欧洲也在与该地区的君主制国家签署了能源协议。
然而,尽管能源一直是新的海湾争夺战的核心,但让美国感到沮丧的不仅仅是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与有趣且友好的“高尔夫争夺战”不同,海湾争夺战可能会非常凶猛和激烈。
由于担心中国愿意且有能力填补美国可能在该地区及其他地区留下的空白,拜登疯狂地,甚至是绝望地,试图在美国最重要的势力范围之一中巩固其日渐式微的权威。
毕竟,在美国将重心转向亚洲以遏制中国崛起之时,北京正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海湾和中东地区,以确保贸易和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多。
北京在吉布提建立了海军基地,向波斯湾部署了舰队,还与阿尔及利亚、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它还与俄罗斯和伊朗举行了大规模的海军演习。
与能源充足的美国不同,中国需要海湾地区为其提供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维持和加强其经济增长和军事机器并成为世界大国。
中国需要海湾地区为其提供维持和加强其经济增长和军事机器以及成为世界大国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而这正是令华盛顿恼火的地方。作为目前的超级大国,几十年来,无论是提通过软实力还是硬实力,美国都一直主导着该地区,包括自1980年卡特主义(Carter Doctrine)规定,美国将于有必要时对波斯湾用兵以保卫其国家利益,包括代价高昂的军事干预。
并且,美国不会与它所认为的寻求重塑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亚洲大国分享所有这一切。在卡塔尔世界杯美国队被淘汰出局后,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个笑话讽刺地指出,这是美国离开中东最快的一次。
华盛顿将会坚持其对海合会与中国关系的形态和形式具有发言权。而这肯定会导致新的外交甚至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但正如我2021年所写的文章,关于北京的修正主义的说法尚无定论。
与苏联不同,中国深度融入了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也没有通过一种替代性的全球意识形态寻求称霸世界,即使它确实遵循作为平等伙伴共同制定新的世界秩序的原则。
正如朔尔茨在即将出版的《外交事务》杂志中所写:“中国的崛起并不意味着孤立北京或限制合作。但是同时,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也不能为亚洲及其他地区霸权主张辩解。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是其他国家的后院。这一句话不仅适用于欧洲,也同样适用于亚洲和其他所有地区。”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崛起的大国和主导的大国必然会发生一场代价高昂的冲突。但历史也教会我们,要以史为鉴,要更多地看到包容和融合,而不是勾结和对抗。
而由于冲突和战争的爆发远超正常概率,没有哪个地区比中东更了解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