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大国角逐的舞台

北极地区除了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之外,还蕴藏着大量技术产业所必需的矿产资源。

巴伦支海冰冷的海浪波光粼粼,英国航空母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在海面上摇晃。 2023年10月的一个早晨,巴伦支海是北约演习的场地,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直到一架俄罗斯伊尔-38侦察机进入挪威北部领空。

挪威和英国的战斗机随即起飞追击,在极地高空,追击开始了。俄罗斯飞机正在进行机动,而西方战斗机则选择保持安全距离,以避免事态升级,直到伊尔-38掉头离开,前往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的基地。

此次事件只是北极地区一系列冲突不断升级的事件之一,大国之间的摩擦频发。据非官方新闻网站报道,2022年,俄罗斯潜艇指挥官在北冰洋与一艘美国核潜艇相遇时命令其船员准备鱼雷。两国官方均未证实或否认该事件。

次年,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在两架美国 B-1B 轰炸机接近巴伦支海上空的俄罗斯边境后,俄罗斯紧急出动一架米格-31 战斗机,迫使美国轰炸机转向飞行。去年,两艘俄罗斯核潜艇穿越美国海岸附近的极地冰层,明显展示其武力。

北极地区地图,显示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半岛电视台)

这些对抗反映了这个长期被描述为“低紧张”地区的新现实。北极曾经是一片死寂的冰冻海洋,随着国际社会对其财富和海上航线的兴趣日益浓厚,北极正成为大国争夺的舞台。

这些地区的军事行动和相互挑衅已成为争夺控制权和影响力的疯狂竞赛的指标,因为气候变化为资源开发开辟了道路,而经济危机加剧了寻找新财富来源的需要。

多年来,冰山和恶劣的极地气候一直是该地区大规模人类活动的天然屏障。然而,自1979年以来,全球变暖速度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这也揭示了冰层之下隐藏的巨大资源和潜力。海洋深处和大陆架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冰川融化还能开辟战略海上通道和新的航运路线,有可能将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距离缩短 40%。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估计,北极地区蕴藏着全球约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相当于900亿桶,此外还蕴藏着全球约30%的未探明天然气储量。

这些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大陆架,这也解释了两国为增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展开的激烈竞争。这些资源包括电动汽车电池、风力涡轮机和微电子等先进技术行业必不可少的矿产。

研究表明,仅丹麦格陵兰岛就蕴藏着全球约18%的此类矿产储量,这促使美国和其他国家与格陵兰政府签署协议。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在北极没有海岸线,但对这些资源表现出了兴趣。

格陵兰岛地图(半岛电视台)

谁控制着北极?

四大强国在北极地区拥有最为突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

地缘政治影响力最为突出的四个大国的利益在北极交汇: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出于安全和经济考虑,各方都有自己的战略和野心。

虽然他们都认识到北极资源和海上通道的巨大价值,但他们在如何分享该地区的影响力和财富方面立场不同。这些国家今天分布在北约的七个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和五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及中国和俄罗斯。

北极格陵兰岛上的稀有矿物景观(半岛电视台)

随着芬兰和瑞典在过去两年正式加入北约,这种极地力量的新分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联盟已发展成为一个近乎成熟的极地强国,从北部和西部包围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认为这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

虽然北极地区历史上一直受到科学和环境合作逻辑的支配,但新兴的力量平衡可能会破坏这一共识,并将该地区变成地缘政治冲突的舞台。

然而,这些国家并非所有都是北极沿海国家。北冰洋周围只有五个主要国家:美国、加拿大、丹麦(经格陵兰岛)、挪威和俄罗斯。

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列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列。俄罗斯拥有最长的北极海岸线,占北极海岸线总长的近一半。该国近20%的土地面积位于北极圈内,拥有主要城市和工业港口。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天然的优势,使其成为主要的极地强国。

北极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资源贡献了俄罗斯GDP的约15%,并占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很大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有两条主要海上航线可以让船只沿着俄罗斯和加拿大海岸穿越北极:北海航线和西北航道。北方海路是一条比西北航道更可靠的海上贸易路线,沿着俄罗斯北部海岸从白令海延伸至巴伦支海。

多年来,莫斯科一直采取一项战略,将扩大北部基础设施建设与巩固合法主张相结合,同时通过翻新基地(其中一些基地可以追溯到苏联时代)、部署破冰船舰队以及加强北方海路的防御能力来加强其军事存在,北方海路沿着俄罗斯北部海岸从白令海延伸到巴伦支海(如上图所示)。

这条航线代表着一条充满希望的经济动脉,莫斯科希望它能成为一条全球贸易走廊,并对外国船只征收过境费和使用费。

俄罗斯和加拿大还拥有规模最大的能够应对恶劣北极气候的海军舰队,其中俄罗斯舰队拥有超过 41 艘破冰船,而加拿大拥有约 18 艘。相比之下,美国只有两艘可运行的破冰船,虽然可以建造更多,但可能需要 5 到 10 年的时间。

与俄罗斯早期的存在相比,尽管美国拥有横跨阿拉斯加的北极海岸线,但其对北极的兴趣却被推迟了。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的重点是安全,体现在建立部署预警(DEW)雷达系统来监视任何潜在的苏联攻击。然而,冷战结束后,由于该地区的紧张局势有所下降,其在美国战略中的优先地位有所下降。

美国阿拉斯加州(半岛电视台)

但过去十年的快速变化——最显著的是乌克兰战争、气候变化以及试图影响北极地区的中国崛起——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其立场。美国政府开始采取新的论调,将北极描述为值得保护和开发的“美国第四海岸”。

从经济角度来看,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油田是美国石油生产的主要支柱(一度占美国GDP的8%),但其未开发的储量却是能源独立倡导者和环保主义者争议的焦点。

在军事方面,美国国防部已开始缩小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差距,促使其在2022年采取新战略,加强极地战备。但差距仍然很大,因为美国只有两艘现役破冰船,而俄罗斯拥有超过50艘的庞大舰队。因此,华盛顿加强了与加拿大的合作,并增加了在阿拉斯加的军事演习节奏,利用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的机会,成为包围北极的联盟的一部分,并增强其对莫斯科的影响力。

但地理位置还赋予美国在北极地区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尽管俄罗斯在地图上控制着该地区,但其在那里的大片领土并不能帮助它解决其主要战略弱点之一:缺乏进入世界海洋的通道。俄罗斯如果不经过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峡就无法走出北极到达太平洋,这两个海峡都位于美国阿拉斯加海岸外。

所有这些因素可能促使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内宣布希望将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并入美国。此举将确立美国在有争议的北极地区的霸权,并赋予美国巨大的地缘政治力量,这是加拿大和丹麦都拒绝的。

美国可能没有很多破冰船,但其其他海军却非常先进,如果认为这符合其国家利益,可以轻松关闭这条通道。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要想从北冰洋到达大西洋,就必须穿越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的水域,或者冰岛和英国之间的水域。根据《地缘政治未来》的分析,这些开口比白令海峡迄今为止的开口更大——分别约为 200 英里和 500 英里——但它们仍然容易受到反俄势力的封锁。

中国:一个亚极地国家

七年前,北京开始扩大其破冰船队,并计划建造核动力破冰船。

2024 年 4 月 10 日,中国极地破冰船“雪龙号”(盖蒂图像)
2024 年 4 月 10 日,中国极地破冰船“雪龙号”(盖蒂图像)

另一方面,中国则正在寻求在朝鲜建立立足点。尽管没有北极海岸线,北京仍将自己描述为“近北极国家”,中国学者自 2012 年以来一直使用这一术语。

北京特别重视极地航线,尤其是俄罗斯海岸外的北海航线,与苏伊士运河航线相比,这条航线可以将货物运往欧洲的时间和成本减少 40%。

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随着夏季冰雪融化,这条航线可能成为最高效、最赚钱的航道之一。

为了实现其目标,北京正在采取多管齐下的战略。首先,它通过在挪威和冰岛建立研究站来加强其科学影响力,其次,中国正在向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项目。在莫斯科遭受制裁、西方投资撤出后,中国为该项目提供了约 120 亿美元的融资。

在交通运输领域,2023年7月,俄中两国开通了连接俄罗斯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亚马尔等)和中国港口(上海等)的定期航线,试图建立一条安全的贸易走廊,替代与西方势力范围和主权范围重叠的航线。

该航线首年已试航80多架次货运航班,双方希望通过节省成本和时间,将其打造成为能源和货物交换的战略航线。

莫斯科和北京在北极问题上的合作已经扩展到提供相互的政治掩护,中国支持俄罗斯在联合国关于大陆架界限的谈判中的立场,并且不批评俄罗斯在那里的军事行动。

作为回报,莫斯科支持北京在北极机构中立足的雄心,并认可其关于“非北极国家”使用海上航线的权利的言论,这些努力使中国自 2013 年以来获得了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的地位。

随后,中国于2018年发布了《极地政策文件》,确认非极地国家有权在“共享利益”的基础上参与该地区的发展。它还发起了“冰上丝绸之路”倡议,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的延伸。

七年前,北京开始扩大其破冰船队,并计划建造核动力破冰船。 2024年夏天,三艘破冰船首次同时被派往北极,美国海军认为此举是中国极地野心的“明确信号”。

俄中在该地区的合作也不断扩大,包括一系列双边训练演习和演习,以及极地水域的搜救行动。此外,2023年,双方战略轰炸机将在阿拉斯加附近进行联合海空巡逻,这一象征性的信息反映了中国愿意支持俄罗斯在远北地区,甚至靠近美国海岸的军事存在。这促使美国和加拿大空军采取行动,展示其战备和威慑力。

尽管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谅解为平衡北约在北方的影响力构成了有效的轴心,但也并非没有紧张关系。莫斯科长期以来一直对外国在其视为国家安全战略延伸的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保持警惕。与此同时,中国认识到,其长期成功不能仅仅建立在与莫斯科的联盟之上,而是需要其他北极国家的更广泛接受。这促使其与俄罗斯保持灵活和非正式的联盟。

此外,双方都认识到,这种合作将一个寻求扩大影响力的新兴大国与一个由于乌克兰战争的影响导致莫斯科实力减弱而逐渐沦为次要伙伴的传统大国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伙伴关系方程式主要受必要性的支配,而这也使得莫斯科在处理与中国的和解问题时保持谨慎。

然而,这些发展表明,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伙伴关系已经超越了经济合作的框架,正在走向在极地领域进行实际的行动协调,而极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舞台,西方越来越担心北京正试图重新制定世界极地影响力的规则。在此背景下,尽管中国坚持宣称其在极地的存在是和平和科学的,但其努力还是遭到了西方的怀疑。

然而,一些西方决策者认为,北京正在继续建设具有潜在军事规模的能力,这是中国在研究活动中实施的“军民融合”的一部分。例如,其科学站和浮动实验室收集了大量有关北极圈海洋环境和电磁场的数据,这些信息对潜艇和军事通信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对在极地地区建立卫星地面站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旨在增强其侦察和监视能力。

俄罗斯:重返冰门

如今,俄罗斯拥有北极圈内最大的军事基础设施。

俄罗斯破冰船在北极(通讯社)
2024 年 4 月 10 日,中国极地破冰船“雪龙号”(盖蒂图像)

值得注意的是,莫斯科正在采取与中国类似的做法,将北极的民用和军事目标结合起来。俄罗斯的许多新基地被正式列为军民两用中心,其中最著名的是俄罗斯在北海航线沿线建立的搜救站。

从理论上讲,这些站点旨在执行环境救援和海上应急响应任务,但实际上它们提供了灵活的后勤基础设施,俄罗斯军队可以在需要时利用这些基础设施,无论是作为补给中心还是通信和跟踪点。这种双重用途为俄罗斯提供了合法和人道主义的掩护,使其能够随时部署可用于军事的设施,而不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明确反应。

这种结合与俄罗斯更广泛的战略并非背道而驰,俄罗斯将北极视为与北约实现力量平衡的中心舞台和加强威慑的重要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莫斯科很早就意识到北极作为其战略前沿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并从本世纪初开始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巩固其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利用当时的石油繁荣和将北极视为俄罗斯安全和经济重要核心的愿景。

自2005年以来,俄罗斯重新开放并彻底改造了数十个废弃的苏联军事基地,并建立了具有现代化能力的新军事基地,从西部的摩尔曼斯克到东部的楚科奇。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的纳古尔斯科耶军事基地,它是世界上最北端的军事基地,拥有接收战略轰炸机和在严寒条件下为部队提供庇护的设施。

2021年5月17日星期一,俄罗斯北极纳古尔斯科耶附近的亚历山德拉地岛上出现了堡垒反舰导弹系统(美联社)

俄罗斯还在科捷利内岛建立了“北方临时机场”基地,并在弗兰格尔和楚科奇地区建立了类似设施。 2021年,俄罗斯成立北方舰队司令部,作为由北方各军种组成的独立区域。该机构负责监管一支核动力潜艇舰队,该舰队是俄罗斯威慑力量的骨干,其中八艘驻扎在科拉半岛。

此外,俄罗斯还扩大了“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和“波塞冬”核鱼雷等先进武器系统的研发,并在北极地区进行测试。莫斯科还安装了 S-400 和堡垒海岸导弹发射装置等防空系统来确保海上航线的安全。

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数据显示,由于这些努力,俄罗斯目前拥有北极圈内最大的军事基础设施,俄罗斯在北极的基地数量比北约基地总数多出约三分之一。一些专家表示,如果西方要跟上俄罗斯的步伐,可能需要十年才能缩小差距。

尽管莫斯科将其在北极的存在主要视为一种防御姿态,但实地指标表明,它一直在为迅速升级的局势和有限的进攻行动做准备,其中可能包括在发生冲突时夺取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部分地区的控制权。

然而,莫斯科意识到其力量的局限性,特别是考虑到其军队的很大一部分正专注于乌克兰战争,此外战争还暴露出其能力上意想不到的差距。报道称,俄罗斯被迫将部分部队从科拉半岛撤至乌克兰前线,以弥补在那里的损失,导致俄罗斯在北方的军事存在出现暂时的缺口,尽管俄罗斯预计短期内不会对其北极存在造成直接威胁。

2021 年 5 月 17 日星期一,一名俄罗斯军官站在一架降落在北极纳古尔斯科耶附近亚历山德拉岛的 Il-76 军用运输机旁(美联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进入北极的通道可能会使“俄罗斯心脏地带”面临莫斯科从未面临过的脆弱性。俄罗斯欧洲战略的本质是建立将其与北欧平原隔离开来的缓冲区,特别是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这一战略部分基于这样的信念:鉴于北极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俄罗斯无需担心其漫长的北极海岸带来的潜在威胁。

然而,如果冰融化到允许北冰洋全年进行商业交通的程度,那么潜在的敌方海军将有更大的机动空间,并更有能力从北部瞄准俄罗斯的地理中心地带。

北约:威慑试验区

北极已成为展示影响力和“试水”的空间。

2015 年 5 月 25 日,北约“北极挑战”演习第一天,四架英国欧洲台风战斗机抵达挪威博德伊空军基地(欧洲通讯社)
2015 年 5 月 25 日,北约“北极挑战”演习第一天,四架英国欧洲台风战斗机抵达挪威博德伊空军基地(欧洲通讯社)

面对俄罗斯的扩张,美国及其盟友在数十年的相对不活跃之后,重新对该地区的军事兴趣。这种兴趣转化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军事活动和升级,包括挪威组织的“北极挑战2023”演习,来自美国、加拿大和北欧国家的数百架飞机参加了演习。

美国和英国的航空母舰进入北极圈,这是冷战以来前所未有的举动,是该地区军事竞争重新开始的明显信号。美国还于2018年重启海军第二舰队,派遣其执行北大西洋和北极的任务,并随后宣布在阿拉斯加州诺姆建立首个深海民用港口。

第100空中加油联队在北极挑战演习中为北约F-35加油【英语视频】

在监测和预警领域,华盛顿和渥太华正在投资数十亿美元对北美防空司令部雷达网络进行现代化改造,包括远程技术、多层覆盖和卫星通信。

在野外适应方面,挪威和加拿大等北约国家已开始为在冰冻环境下作战的特种部队配备武器,有时还借鉴莫斯科自身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在俄罗斯北极边境附近的军事存在也在增加,包括英国和法国军舰在巴伦支海的巡逻,以及美国 B-52 和 B-1 轰炸机频繁飞越俄罗斯领空。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7月,莫斯科宣布在巴伦支海上空拦截两架美国轰炸机,凸显了平衡的脆弱性以及可能因误判或意外接触而陷入直接冲突的可能性。除了美国的举动外,华盛顿的欧洲盟友也在寻求巩固其在北极圈的军事存在,以遏制俄罗斯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例如,英国已将该地区列为2022年国防战略的优先事项,并已向挪威派遣皇家海军陆战队部队,进行极寒环境下作战行动的永久训练。芬兰加入北约后,其与俄罗斯的北极边界增加了1300多公里,带来了后勤和情报方面的挑战,需要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协调侦察、监视和边境安全。

随着北极地区变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该地区正在陷入新的冷战。虽然还听不到炮声,但战略准备和部署正在加紧进行,冲突强度虽然不大,但旷日持久、深入。

这场冲突虽然看似受到微妙的威慑平衡的控制,但面对意外升级或误判的可能性,仍然很脆弱,尤其是在海军无人机、高超音速导弹和战术核武器等高度敏感的军事工具投入使用的情况下。

尽管各大国都急于避免立即爆发冲突,但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正在削弱科学合作的桥梁,破坏共同开发的机会,使北极成为检验意志和展示影响力的永久舞台。

来源: 半岛电视台 + 电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