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被视为防御力量,美国被视为进攻力量,而伊朗则被视为扩大影响力?

伊朗的地理特性一直是推动伊朗从波斯帝国时期直至今天向西扩张的最佳战略的原因(半岛电视台)

1905 年末,在柏林郊区一间寒冷的作战室里,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将军坐在一幅巨大的欧洲地图前。

这个人并不关心政治,而是关心一些更永恒的东西:地理。施利芬考虑到他的国家的处境,当时他国家被夹在两个敌对的超级大国之间,西边是法国,东边是苏联。德国没有山脉、海洋等天然屏障,东西两面国土空旷,容易同时遭遇两线战争,这种威胁既不能容忍,也不能等待。

德国地图(半岛电视台)

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计划之一——施利芬计划由此诞生,它要求德国首先通过比利时平原入侵法国,然后俄罗斯才能成功调动其军队,从而避免预期的地理僵局。该计划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即战争爆发前一年施利芬去世后,经过一些修改后得到实施。无论结果如何,德国的战争战略都是对当时德国领导人所认为的德国地理局限性的直接回应。

几十年后,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地缘政治思想家罗伯特·卡普兰在2012年写道:“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处于守势,这使得它在感到窒息时会采取侵略性行动。乌克兰作为缓冲国,不仅是邻国,更是俄罗斯安全的关键。”卡普兰谈论的并不是普京的意图,也不是克里姆林宫在十年后实施的 2022 年 2 月入侵的决定,而只是他根据地理情况推断出来的。

穿过被称为北欧平原(从俄罗斯西部边境延伸至德国腹地)的广袤土地,拿破仑的军队于 1812 年进入俄罗斯,希特勒的军队于 1941 年也进入俄罗斯。这些军队在俄罗斯人的记忆中留下了一种地理信念,而不是安全信念:安全不是在俄罗斯境内实现的,而是在境外开始的。

对于整个 20 世纪的俄罗斯人和德国人来说,地理位置是通往政治和军事命运的道路。尽管许多人批评地理决定论,认为它忽视了社会结构、经济实力和政治秩序等更有效的因素,但许多人还是接受了这种地缘政治观点,并开始从上层视角看待世界,在他们看来,大战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地图不仅告诉我们各个国家的位置和性质,还解释他们的安全问题、可能的联盟、陷入战争或退出战争的原因,以及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天然边界、海上航线、山脉和沙漠、开阔的平原和狭窄的海峡都决定了许多安全和军事政策。尽管领导人不断变化,意识形态不断转变,但地理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并有助于解释很多事情。对全球和地区大国的政策有何影响?

美国:海上力量及其未来

有一件事让很多美国决策者感到安心,对美国的能力充满信心。它是一个大半岛,东西两侧被两大洋所庇护,南北两侧与两个相对弱小的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接壤。

这些不是空白地图上的静态事实,而是美国战略的坚实基础。与俄罗斯和德国不同,它不懂得“东西线”或“边境危险”的含义,而且在其历史上几乎从未为保卫领土而战斗过。美国战略家们并没有直接保护其边界,而是规划了一条通过海军力量实现全球霸权的道路。

美国地图(半岛电视台)

自 19 世纪末以来,美国精英阶层就坚信,控制海洋是全球权力的关键。这一信念受到战略理论家、前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控制海上航线和全球贸易将成为美国在全球建立影响力的基础。

马汉在其最重要的论文《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总结道:“世界强国的关键不在于陆军,而在于公海。”他呼吁加强美国舰队,在世界各地建立基地,修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这一愿景在 19 世纪末随着对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的控制以及随后巴拿马运河的修建而实现。

此后,美国的全球角色在其海军力量的推动下逐渐扩大,控制着世界各地的主要海岬和海上航线。

由于这种实力的积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登上了世界舞台,成为唯一能够填补疲惫不堪的欧洲留下的战略真空的国家。此时,美国战略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广阔大陆。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于1904年提出的论题便是在此诞生的,该论题是地缘政治理论的奠基理论之一。麦金德认为,美国以其广阔的土地在旧世界三大洲中的地位类似于英国在欧洲各大洲中的地位。为了确保美国对这个旧世界的统治地位,华盛顿需要阻止其中出现任何主要的陆地强国。然后它必须控制中欧亚大陆(亚洲和欧洲之间广阔的内陆地区),他将其描述为“世界心脏地带”,并表示,谁控制了它,谁就能够控制世界。

麦金德的观点是由美国国际政治学教授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发展起来的。斯皮克曼认为,“心脏地带”的控制始于“世界边缘”的国家,即心脏地带周围的国家,从欧洲中心的德国和波兰开始,延伸到意大利、土耳其、埃及部分地区、黎凡特和阿拉伯半岛,然后是印度、东南亚和亚洲其他东海岸。斯皮克曼认为,控制这一边缘可以防止“心脏地带”的陆地强国(主要是俄罗斯或可能的德国强国)对海洋施加强大的影响,并允许海上强国(主要是美国)在地缘政治上包围欧亚大陆。

国家通常不会在官方文件中记录其宏伟战略,但这些战略仍然深深植根于其官员和军事精英的地缘政治和战略思想中,强加于决策者,并且几十年来变化缓慢。

尤其对美国而言,这些理论仍然决定着全球霸权的道路和战略重点地区的性质。它们让我们了解华盛顿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从海上包围中国的必要性、小小的台湾海峡对它的重要性、美国和印度联盟日益加强的原因以及它们联合发展海军能力以制衡中国的原因,此外,还有美国在南亚和东亚的一系列新联盟,以及对​​也门胡塞武装的激烈军事行动。

俄罗斯:幅员辽阔,负担沉重

当你看俄罗斯地图时,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我们眼中是一个横跨三大洲并与其他 14 个国家接壤的庞大帝国。但实际上,它却在不断为生存而挣扎。

由于地理面积广阔,控制手段紧张,内部交通工具薄弱,军事调动的速度变得复杂,维持一支随时待命的军队成本高昂。因此,莫斯科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安全问题:这是一个难以占领的国家,也是一个难以保卫的国家!别无选择,只能创建一个功能性环境来保护它,作为远离其直接边界的第一道防线。

俄罗斯地图(半岛电视台)

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约75%的人口居住在欧洲西部小国(从乌拉尔山脉到西部边境)。在那里,俄罗斯面临着最大的战略威胁:北欧平原,这是一片开阔的空间,没有任何天然屏障将其与长期威胁它的欧洲大国(最明显的是德国)隔开。

拿破仑从这里入侵俄罗斯,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也两次效仿。相比之下,莫斯科一直在向西扩张,以建立“缓冲区”,并将敌对势力推离其欧亚心脏地带尽可能远,这也解释了克里姆林宫继续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作为俄罗斯心脏地带的主要防线的原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了部分生存空间,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北约国家现在距离圣彼得堡只有几百公里。随着北约在过去二十年里开始东扩,欧洲和美国支持2014年的乌克兰起义,基辅在政治上向西方靠拢,莫斯科在地缘政治上也采取了行动,同年吞并了克里米亚,支持乌克兰东部的分离主义分子,并最终在2022年入侵乌克兰。

在俄罗斯西南部,俄罗斯坐拥高加索山脉要塞,具有一定的防御纵深,但由于宗教和民族多样性以及反复出现的分裂主义倾向,高加索地区的防御难度较小,因此控制车臣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俄罗斯安全的必要条件。

在南部,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有长达7500公里的边界线相连,它们之间没有天然屏障。然而,鉴于哈萨克斯坦的能力有限以及中亚地区整体构成的潜在威胁,俄罗斯在该地区保持军事和经济存在,以确保其边界和影响力,而不会产生紧迫的地缘政治担忧。

为了规避这些地理限制,俄罗斯采取了战线“战略联动”政策,例如2015年对叙利亚的干预,这与其与西方在乌克兰的冲突并不孤立。俄罗斯在叙利亚海岸的军事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与华盛顿谈判的筹码,华盛顿在莫斯科吞并克里米亚后曾试图孤立俄罗斯。莫斯科通过绕过地中海南部的北约基地来实现这一目标,以换取后者在黑海的推进。

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基地(赫梅米姆和塔尔图斯)地图(半岛电视台)

归根结底,地理仍然是俄罗斯战略愿景的关键因素。该国幅员辽阔,地域辽阔,但人口却很少。它在关键点上缺乏自然边界,依靠创建前沿影响区来弥补其脆弱性。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总是在边缘作战以保护中心,并且每当它感到自己的中心受到威胁时就寻求扩张。

中国……位于陆地和海洋之间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与美国一样,它主要是一个海军强国。如果它能够控制其近海,就像美国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控制加勒比海一样,它将为其成为全球强国铺平道路。这使得中国自近几十年经济崛起以来就成为美国的战略对手,与20世纪初美国经济实力的崛起类似。

中国地图(半岛电视台)

从中国地图上看,它是一个深入亚洲的大陆强国,但北部和西部受到山脉和干旱地区的保护,而其人口和经济中心位于南部和东部,从长江三角洲延伸到沿海,大部分主要城市、港口和生产基地都位于那里。围绕这一核心的是三个历史上在中国和非中国控制之间摇摆不定、居住着不同民族并作为缓冲区的地区:西藏、新疆(东突厥斯坦)和内蒙古。

与俄罗斯不同,中国并不面临直接陆地入侵的威胁,但其主要的地缘政治挑战在于其海上边缘。

中国所有主要港口均位于东亚沿海,而东亚沿海是世界上港口围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日本、台湾和菲律宾的岛链像一堵墙一样延伸,将中国与太平洋隔绝开来。美国的军事联盟沿该海峡部署,使得南海和东海成为中国影响力的冲突地区。因此,中国正试图通过建造人工岛屿、扩大海上控制以及确保通往马六甲海峡(通往中东和非洲的能源和贸易动脉)的通道来打破美国的围困。

在此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柱之一。中国希望通过该倡议,连接其海岸线与从缅甸、斯里兰卡到吉布提的港口,从而绕过美国的海上包围。

与此同时,北京正在寻求确保通过中亚的陆路供应线,这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该路线经过俄罗斯认为至关重要的国家。另一方面,尽管中国与莫斯科目前结成政治联盟以对抗美国的权力,但从长远来看,中国在亚洲与莫斯科仍处于软竞争状态。

中国陆地边界还面临其他挑战,但这些挑战都是可以应对的。北部,戈壁沙漠将其与蒙古隔开。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俄罗斯的影响力,由于俄罗斯在东部的人口和经济实力的脆弱性,其影响力是有限的。在西部,青藏高原与印度形成了天然屏障,但也是两国关系持续紧张的根源。两国曾多次发生有限的边境冲突,其中最著名的是1962年的战争,中国取得了胜利。

由于新疆省(东突厥斯坦)的特殊构成,西北地区在种族和地缘政治上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它与中亚各国人民有着广泛的宗教、文化和语言联系,并且在地理上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部分相连。

该地区也是中国通往亚洲心脏地带、伊朗和土耳其的动脉,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渴望采用比中国其他省份更为严厉的手段来维持对新疆的控制。

中国最大的弱点仍然是台湾,中国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自从国民党在20世纪40年代末内战中败于共产党之手并迁往台湾避难以来,台湾实际上一直享有不受华盛顿管辖的自治统治。尽管全世界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唯一代表,但台湾岛却态度暧昧,与日本和美国保持着事实上的关系,阻碍了中国在更靠近太平洋的地方立足。

台湾、中国大陆及其之间“中线”的地图(半岛电视台)

因此,北京认为,统一台湾不仅是完成其对历史领土主权的关键问题,也是打破美国海上封锁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迄今为止的大战略不是传统军事意义上的扩张主义,而是防御性进攻。中国力求通过解决台湾问题、绕过美国在周边的同盟关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确保其内陆安全,打开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大门,并突破周边的海上警戒线。

伊朗……开放边境

除了大国之外,伊朗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地理影响的重要案例,它位于波斯湾与伊拉克平原、与安纳托利亚重叠的南高加索山脉、中亚南部(历史上称为呼罗珊)以及与印度次大陆重叠的俾路支地区之间。所有这些都使伊朗处于中东、南亚、中亚和高加索四个不同地区区域互动的中心。这种地理中心地位使得伊朗在各个阶段都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伊朗地图(半岛电视台)

然而,伊朗内部的限制使得其无法直接扩大影响力,它通常通过分散的系统进行间接控制,从而将其影响力委托给伊朗高原边缘的盟友或忠于它的国家。这一特点使其在伊斯兰征服之后仍能保留其波斯文化和遗产。然而,与此同时,它也通过从各个方面连续打击其代理人(北部的俄罗斯、南部的印度、东部的蒙古人和阿富汗人、西部的土耳其)而加速了自身的失败。如果周围没有强大的力量,它就不可能轻易扩张。

伊朗的地理始于所谓的“伊朗高原”,这是一片地势相对较高且资源贫乏的地区,西起扎格罗斯山脉,东至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南至里海沿岸的厄尔布尔士山脉,一直延伸到波斯湾沿岸和锡斯坦。

扎格罗斯山脉横跨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东南部(盖蒂图像)

这种险要的地形一直是抵御侵略者的天然屏障,但同时也限制了伊朗对外轻易入侵的能力,以及对内沟通和整合的能力。因此,伊朗一直是多民族国家,无法建立完全的中央政权。

尽管伊朗俯瞰海湾,但其海岸并不像其他海军强国那样开放和准备充分。相反,霍尔木兹海峡狭窄而崎岖,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霍尔木兹海峡都无法让伊朗建立庞大的海军力量。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伊朗从波斯帝国时期直至今天都把向西扩张作为最佳战略。美国地缘政治分析家乔治·弗里德曼认为,伊朗在东部的阿富汗影响力明显,但阿富汗多山、部落众多,优势不明显。此外,占领中亚领土需要动员军队翻越群山的成本。至于高加索地区,实际上不可能渗透,而且通常会与俄罗斯的力量发生冲突。

因此,伊拉克一直是伊朗影响力向阿拉伯东部扩散的历史门户。此外,伊朗通过阿瓦士地区(一片平原)与伊拉克相连,这是伊朗地理上最大的缺口,这既是机遇也是威胁,控制该地区并镇压其有损德黑兰利益的敌对活动是伊朗国家的必要条件。毫不奇怪,革命后,伊朗转向了间接影响战略,通过组建忠诚的民兵网络,使其能够在不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影响巴格达。这种模式后来延伸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

埃塞俄比亚……非洲的堡垒

按照传统标准,埃塞俄比亚并不是一个国际大国,甚至不是一个地区大国,但它在非洲之角享有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如果它能管理好自己的潜在挑战和地理挑战,它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参与者,也是一个建设地区大国的有希望的项目。

埃塞俄比亚地图(半岛电视台)

埃塞俄比亚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这是一片被陡坡环绕的高海拔地区,使得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以及该国大部分政治中心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这种复杂的地形在几个世纪以来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线,使埃塞俄比亚成为非洲少数几个没有遭受欧洲全面殖民的国家之一。

然而,埃塞俄比亚的内部地理环境也对通讯和民族融合构成了重大挑战。北部高地(提格雷和阿姆哈拉)与南部高地(奥罗莫和南方人民)之间没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导致中央对该国的控制十分困难,只有通过联邦联盟或大规模军事力量才能实现。

因此,埃塞俄比亚国家一直与内部的民族冲突联系在一起,这阻碍了它发挥综合的地区作用,并使其陷入国内冲突,最终只形成了一个不完整的联邦形式。

埃塞俄比亚最突出的地缘战略优势是其对青尼罗河源头的控制,青尼罗河水量约占尼罗河水量的85%。这条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北部的塔那湖,流经埃塞俄比亚境内,然后流入苏丹和埃及。这一地理位置使埃塞俄比亚拥有了对其北部下游国家的战略优势。因此,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的建设正是这种地理意识的直接体现。该项目旨在将地理位置转化为杠杆,使其能够获得新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州的青尼罗河瀑布(半岛电视台)

相比之下,埃塞俄比亚因缺乏海港而受到制约。自1993年厄立特里亚独立以来,埃塞俄比亚已成为一个内陆国家,迫使其依赖邻近的港口,特别是吉布提,进行货物的进出口。这种情况造成了埃塞俄比亚地区战略的结构性弱点。尽管它拥有安全的地理纵深,但它无法在其区域环境中开展行动,更不用说拥有海军力量了。

因此,近年来,埃塞俄比亚希望通过与索马里兰分离地区达成协议来重新获得出海口,扩大埃塞俄比亚的贸易出口,并使其能够几十年来首次建立海军力量。

索马里兰地图(半岛电视台)

埃塞俄比亚西部与苏丹和南苏丹接壤,这两个地区局势动荡,局势不稳定。南部相对稳定,但缺乏战略价值,这迫使埃塞俄比亚在确定地缘政治优先事项时经常将目光投向北部和东部。

所有这些考虑都将埃塞俄比亚置于一个地理方程式中,其重点是它是一个能够影响其北部水资源问题的防御高原,但它被剥夺了出海口,背负着持续不断的内部冲突的负担,周围是脆弱的、有时甚至是敌对的地区邻国。因此,可以说埃塞俄比亚的大战略基于三个轴线:巩固内陆地区以防止分裂、利用水资源作为地区影响力的工具、寻求重新获得出海口。

在这些例子以及全球其他例子中,地理似乎不仅仅是对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冷漠、中性的描述,而是一个定义机遇和风险地图的起点,以及国际和地区大国运用其经济、军事和人力进行博弈的竞技场线。在有效权力的原因和空白地图之间,教授和理论家对地理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持有不同看法。地理决定论的敌人认为,人类和经济因素是构建权力的最重要维度,而传统地缘政治观点的追随者则认为,地理是不可避免的命运的特征,而不仅仅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空白线。

来源: 半岛电视台 + 电子网站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