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Stack”:欧洲摆脱美国霸权与封锁的项目

HAMBURG, GERMANY - DECEMBER 2: Stacked containers in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inal draw stand at a terminal in the port of Hamburg at Elbphilharmonie on December 2, 2023 in Hamburg, Germany. The 20-metre-high container structure will display the flags of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and will simultaneously recreate the group draw of UEFA EURO 2024. The six container towers, which will be illuminated at night, will remain at the Hamburg harbour from December 2nd until December 10, 2023. (Photo by Morris MacMatzen/Getty Images)
“EuroStack”:欧洲摆脱美国霸权与封锁的项目 (盖帝图像)

“欧洲正遭受围攻;围攻它的并不是军队,而是供应链和算法”——这是美国杂志《外交政策》在今年3月底发表的一篇报道的开篇。这句话概括了欧洲当前所处的经济、技术和安全现实的战略态势。这片古老大陆在传统上严重依赖美国技术以及许多的外国技术进口。长期以来,欧洲将其数字基础设施外包给跨大西洋供应链和其他大陆的数据服务器。

欧洲认为自己有能力顺利管理和应对这些挑战,尤其是在其优越的科研环境使其能够开发和将这些进口技术本地化的情况下。

然而,最近有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对这种依赖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在最近的地缘政治动荡之际,例如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盟友的转变,以及中国科技的崛起还有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威胁。这些转变彻底颠覆了欧洲人的认知,并使这种数字依赖成为了一场国家安全危机,可能威胁到欧洲主权的实质,并引发生存担忧。欧盟高级官员现在认为,数字依赖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战略安全风险,他们在谈论这场危机时的语气像他们在谈论能源安全和国防时那样沉重。

因此,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提出,将“技术主权”概念作为欧洲未来的战略重点。

欧洲对美国技术的依赖仅仅是竞争困境,还是威胁其国家安全的严重弱点?谁真正掌控管理欧洲所有部门(从导弹生产到医院管理)的数字基础设施?如果该网络的控制权被掌握在像特朗普政府这样反复无常的政治盟友手中会怎样?如果管理医院、银行和能源网络的平台转变为敌对实体又会怎样?如果它们成为对欧洲施压的武器又会怎样?

关键的施压武器

以上问题并非假设,有些问题已经切实存在。我们将从最清晰、最新的例子开始——这让欧洲确信需要真正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并实现数字独立,尤其是在埃隆·马斯克的“星链”卫星互联网服务公司在乌克兰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之后。此次事件证实,美国技术已成为华盛顿政府手中的关键施压武器,甚至会对其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盟友施加压力。

“星链”(Starlink)是由SpaceX公司拥有的一套先进的商用卫星系统,可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该网络依靠低地轨道卫星,即使在最偏远的地区也能提供稳定快速的互联网接入。

自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星链”卫星系统已经成为乌克兰通信基础设施韧性的关键支柱。在莫斯科的军事打击和网络攻击下,包括电话塔和光纤网络在内的传统基础设施迅速崩溃,并导致了大面积的通信中断。

“星链”卫星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战场之上——乌克兰军事单位依靠卫星通信来确保指挥控制通信以及行动的即时协调。大多数乌克兰军事单位通常配备星链站点,为指挥控制任务提供稳定的通信。前线士兵使用星链卫星与指挥官通信,并协调在战场上的作战行动。

星链卫星提供的高速互联网服务也有助于提高乌克兰无人机的作战效率——这些无人机可以执行实时侦察任务、精确定位目标并对俄罗斯军队发动进攻。

2023年2月,SpaceX宣布已经采取措施,防止乌克兰军方在与俄罗斯的战争中利用星链服务控制无人机。埃隆·马斯克决定暂停克里米亚地区的星链服务,以防止乌克兰军方利用该服务控制自杀式无人机来袭击俄罗斯舰队。

2023年8月31日,在柏林展览中心展示的“星链”的卫星天线 (法国媒体)

另一方面,乌克兰认为这些单方面限制是对其事务的挑衅性干涉,乌克兰官员还指责马斯克在关键时刻越权阻碍乌克兰的军事行动。

当美国试图向乌克兰施压以迫使其就结束与俄罗斯的战争进行可能的谈判时,白宫威胁要剥夺乌克兰的星链服务。其他欧洲国家对这一威胁表示担忧——这些同样依赖星链和其他美国软件、设备和技术来管理日常事务的国家担心美国会为了暂时的利益而牺牲它们。

数字殖民地

当下呈现出一条痛苦的历史平行线和一个明显的悖论。在殖民时代,欧洲引领了帝国的扩张,凭借其拥有的战略资源而对世界广大地区施加控制,并将它们转变为受其影响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然而在今天,形势已然逆转,欧洲自身面临陷入技术依赖陷阱的风险,甚至可能会沦为数字殖民地。

一些数据或许能揭示此次危机的部分特征。首先,欧洲约80%的数字基础设施由外国公司控制——从内部硬件到软件、从云计算到数据网络,所有这些都在欧洲管辖范围之外进行管理。

在云服务领域,亚马逊、微软和谷歌这三家美国公司主导着欧洲市场,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它们占据了约72%的市场份额,而同期欧洲公司的份额未超过13%。这种差距可能意味着,从政府数据、健康记录到公司机密等高度敏感的信息都被存储在受到美国法律约束的数据服务器之上。

在半导体领域内,欧洲产业依赖亚洲制造的、采用美国设计和专利的芯片。欧洲在全球半导体生产中的份额也已降至仅9%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传统产品,而先进芯片则由台积电等亚洲工厂生产,或者来自英伟达等美国巨头。即使是欧洲芯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荷兰阿斯麦公司,其零部件也需从美国进口,原材料则从中国进口。

在人工智能领域,似乎约有70%的模型和平台来自美国。同样,在缺乏真正欧洲替代品的情况下,手机和电脑操作系统、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网络仍然被美国科技巨头所垄断。

至于数据和通信,情况则同样危险,而欧洲军队对美国安全通信设备的依赖就证明了这一点——乌克兰军队在与俄罗斯的持续战争中使用星链服务就是一个明证。

因此,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欧洲的确可能面临成为美国数字殖民地的风险。欧洲人已经开始重新考虑对美国云服务、数字平台和卫星提供商的依赖。

例如,对“星链”的严重依赖促使乌克兰及其盟友寻求欧洲替代方案来提供卫星通信服务。欧洲的欧洲通信卫星公司OneWeb系统就是一个潜在的选择,即使它提供的服务和质量不如“星链”。

但是,欧洲仅仅找到美国公司的本地替代方案就足够了吗?还是说这项任务远比简单地用一家公司取代另一家公司更为复杂?

欧洲的独立尝试

为了克服这一技术弱点,欧洲正在尝试制定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EuroStack”,该计划并不主张孤立或者完全自给自足。相反,正如《外交政策》的这篇报道所指出的那样,它试图逐层重塑欧洲大陆的数字基础设施,以确保其安全、独立,且不受外部影响。

这项“EuroStack”计划基础是将数字基础设施划分为七个相互关联的层级,其中每个层级都无法孤立运行。如果硬件芯片依赖进口,软件就无技术主权可言;如果网络依赖外国服务器或卫星,数据安全也无从谈起。

第一层始于原材料,这是各种现代技术所赖以建立的基础。欧洲目前缺乏对锂、钴和稀土元素等战略资源的控制,而仅中国就生产了这些资源的60%至80%。

这一现实使得这片古老的大陆在任何供应链危机面前都脆弱不堪。因此,欧洲的这项计划旨在实现其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包括与纳米比亚和智利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投资于关键矿产的回收和储存。

电子芯片则代表其中的第二层,即现代科技产业的支柱。如前所述,欧洲仅生产了全球9%的此类芯片,而像英伟达这样的美国公司和台积电这样的亚洲公司则主导着先进芯片的设计和制造领域。因此,加强本土芯片产业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欧洲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内,例如汽车和工业机械行业。

第三层则是通信网络。鉴于欧洲目前对外国卫星和设备的依赖,欧洲项目有义务增强这些网络的独立性,并利用欧洲基础设施扩大5G和6G网络的覆盖范围。

第四层则重点关注物联网,即渗透到用户日常生活和关键设施中的互联设备。其危险之处在于,许多设备是在无法保证网络安全的环境中制造的,并因此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基于此,欧洲支持向国内生产安全转型,尤其是在机器人和智能汽车领域内,同时制定严格的标准来保护电网、交通和工厂。

第五层是云基础设施,即由美国巨头公司控制的数字存储设施,这些公司占据了全球云市场近70%的份额。这一现实迫使欧洲公司和政府在其管辖范围之外租用云服务器,从而凸显了欧洲对独立云服务的需求。

第六层是软件和平台,欧洲的不足之处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美国公司主导着从社交媒体到各种操作系统的领域,而欧洲仍然处于依赖地位,只有少数例外,例如德国SAP平台,但其本身就严重依赖美国。欧洲的倡议旨在打破这种平衡,鼓励开发本地开源软件,并将其应用于教育和政府部门。

第七层(也是最高的一层)是数据和人工智能。全球在该领域内竞争激烈,因为拥有最多数据和计算能力的国家掌握着竞争规则。尽管美国和中国分别凭借OpenAI、“深度求索”技术取得了先机,但竞争环境依然开放。

尽管欧洲拥有强大的研究基础和高性能计算机,但它尚未将这些潜力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平台。因此,该欧洲项目提议创建“人工智能工厂”,为企业和研究人员提供开发符合欧洲要求和价值观的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的数据和计算能力。

“EuroStack”或许不仅仅是欧洲对数字独立的尝试,更是对建立独立的欧洲技术身份的尝试。一个没有建立自己的数字基础设施(从本地数据中心到网络防御系统和国家科技公司)的国家,将不得不使用外国的技术基础设施。简而言之,谁拥有这些基础设施,谁就制定了控制规则。

《外交政策》的这份报道用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概括了欧洲的局势:“EuroStack将是欧洲决定其命运的最后也是最好的机会:要么建设它,要么沦为数字殖民地。”

如果这些举措取得成功,它们可能标志着美国多年来强加于这片古老大陆的科技帝国将开始走向终结。

全球困境

让我们退一步,放眼更广阔的图景。随着美国科技巨头在大多数的数字服务领域内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世界正在见证美国和中国之间日益加剧的技术分化。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及相关服务浪潮兴起,这些公司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微软、谷歌、亚马逊和Meta等公司。

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构建自己的封闭数字空间,其“防火墙”为西方平台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这为微信、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中国国内应用程序和平台铺平了道路,使其得以在庞大的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几乎隔绝于全球竞争。

近年来,中方加强了对新兴技术的管控,并将其置于严格的监管框架之下。例如,新的人工智能法规禁止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西方聊天机器人进入,从而加速了经国家批准的中国替代方案的出现。

然而,这种内部孤立并没有阻止中国放眼海外。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倡议,中方开始向合作伙伴国家出口其数字基础设施——从光纤到5G网络和云服务。通过此举,中方不仅能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技术网络,还寻求在国际舞台上确立其数字标准和网络模式。

这种分化不仅限于欧洲,也延伸至亚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这些国家在传统上依赖数量有限的数字服务提供商。美国社交媒体已成为其主要的沟通渠道,中国设备则广泛应用于通信基础设施,全球云计算公司为这些国家存储了大量重要数据。

这种对美国和中国技术的过度依赖可能会暴露出其深层次的弱点。在地缘政治冲突中撤回、限制甚至政治性地利用这些服务,都可能导致超越欧洲的混乱,影响世界许多地区的通信和数字基础设施。

如今,各国将数字技术视为战略资产,就像看待战斗机或石油储备一样。这些技术在力量平衡中赋予其拥有者相对优势,因此必须加以控制、保障,甚至阻止其对手获得这些技术。

美国的盟友或许最终会意识到,不断变化的力量平衡可能会威胁到它们重要的数字动脉,而这些动脉可能会被用作筹码,甚至可能会被突然切断。因此,帝国的裂痕不再局限于相互竞争的超级大国之间的水平线。它们也将纵向延伸到主权国家和跨国科技巨头之间。

欧洲与美国公司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一场全球危机,尤其是在阿拉伯世界和中东等技术依赖地区,特别是在这些公司在持续不断的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变得清晰之后。或许欧洲的清醒来得太迟了,因为美国盟友在这一次背叛了它最亲密的盟友们。而在阿拉伯世界,人们已经确信这些巨头公司已沦为美帝国手中的工具,正如我们在2023年10月7日以来持续不断的加沙地带灭绝战争中所见证的那样。

来源: 半岛电视台 + 电子网站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