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不断升级的核竞赛背后有何故事?

2019年10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上,军车搭载着东风-41型洲际核导弹 (欧洲通讯社)

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新美国安全中心兼职高级研究员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根据印度裔美国学者、官员阿什利·泰利斯在其著作《惊人的不对称》一书中所述,对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亚洲的三边核竞赛进行了分析,指出维持了几十年稳定的三边核体系如今正濒临危险阶段。

2021年夏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正在大规模扩张其核武库,卫星图像显示,北京已经开始建造大约300个发射井来储存弹道导弹。

五角大楼认为,中国的核库存多年来一直不超过几百枚弹头,到2035年可能会跃升至1500枚,证实了北京将很快加入俄罗斯和美国行列,成为世界主要核大国的猜测。

安全专家最近开始思考中国发射核武器的后果,他们可能会发现,印度裔美国研究员、官员阿什利·泰利斯所著的《惊人的不对称》一书很有用,该书从亚洲三个核大国(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角度考察了中国此举的影响。

在这部高级政治和军事官员必读的重要著作中,泰利斯说道:这一维持了几十年稳定的三边核体系如今正濒临危险阶段。

凭借在南亚安全事务方面的丰富经验、与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高级决策者和军事领导人的独特联系、以及将复杂技术概念简化到普通读者可理解程度的卓越能力,泰利斯撰写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易理解、最具信息量的有关监测亚洲核竞争的书籍。

最低限度威慑原则

中国和巴基斯坦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部分建立在两国均视印度为对手的基础上,因此印度发现自己被困在这两个敌对大国之间。

尽管印度与其两个邻国之间长期存在战争和有限的暴力冲突,但自从大约二十五年前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核大国以来,大家都避免了陷入全面战争的陷阱。

此外,这三个国家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核军备竞赛,因为每个国家都将其核武器主要视为一种政治工具,而不是实际的战争手段。

这三个国家都采取了核“最低限度威慑”态势,各自都保留着对敌方主要城市造成重大破坏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核弹头数量。

为了遵循这一战略,这三个亚洲国家避免将其核武库的很大一部分置于警戒状态,而是将其核武器存放在洞穴、地下设施或其他秘密地点。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拒绝了美国和俄罗斯的“延迟反应就是无力反应”理论,即不保持核弹头警戒状态意味着在发生核攻击时延迟移动和使用核弹头的能力,从而最终无法使用核弹头,因为反应速度是威慑理念的一部分。

与这种看法相反,这三个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已经暗中放弃​​了对潜在核攻击做出快速反应的可能性。当然,任何一个国家最终都会对攻击者做出回应,无论是在几天、几周还是几个月内,但所有这些都否认了立即回应的必要性。

因此,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避免在预警系统上投入大量资金,同时保持对其核武库的中央控制。

然而,由于亚洲核大国之间的三方竞争并不属于稳定的制度体系(类似于俄美竞争),这种最低限度威慑时代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似乎日益脆弱,泰利斯在书中告诉我们,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高级军事官员最近坚信他们的核态势是不够的。

由于中国和巴基斯坦领导人观念上的变化,印度也紧随其后,这三个对手现在似乎走上了一条大规模扩张核武库的道路,即使美国和俄罗斯承诺削减各自的核弹头。

谁在追赶谁?

泰利斯论点的核心是推动亚洲三边竞争的“不对称”。第一个方面是,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大国都不喜欢现有国际秩序并试图对其进行修改,而印度则认为现有国际秩序适合自己。其次,中国拥有最强大的核武库,其次是巴基斯坦,再次是印度。

三是战略利益重心不同,尽管巴基斯坦安全官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印度身上,但印度的注意力似乎主要集中在中国身上。而中国的目光则从地区冲突转向国际冲突,其中主要为与美国的冲突。

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竞争是推动后者发射核武器的因素,所以在中国看来,印度的威慑力在其核战略中已经变得边缘化,正如冷战期间,中国的核威慑力在美国核战略中处于边缘地位一样。

此外,北京对巴基斯坦核计划的支持,包括向伊斯兰堡提供生产炸弹和裂变材料的手段,使得印度在三方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复杂。

巴基斯坦领导人目前正寻求放弃最低限度威慑政策,转而采取“全面威慑”政策,以便一旦与印度开战,其核力量能够为各种可能的情况做好准备。

有三个核心因素促使巴基斯坦官员采取这种进攻方式。首先,巴基斯坦意识到其正规部队比印度军队弱,因此它认为,如果有必要,它别无选择,只能使用核力量来调整有利于印度的平衡。

其次,鉴于印度比巴基斯坦大得多,伊斯兰堡认为,它有义务在任何报复性打击中对印度造成比印度能够给它造成的更大损失。这就要求巴基斯坦拥有更大规模的核武库,以便在与印度发生战争时,能够瞄准印度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第三,巴基斯坦还希望其核力量能够阻止印度对其发动扩大军事行动。

泰利斯表示,为了实现这种“全面威慑”,巴基斯坦必须大规模扩大其核武库,比如,他认为,要阻止印度正规部队大举向巴基斯坦领土推进,就需要大量所谓的战术核武器,而伊斯兰堡至今还缺乏这种武器。

南亚局势脆弱

尽管泰利斯表示,北京和伊斯兰堡的“挑衅”并不一定意味着该地区的不稳定,因为他们提出的证据已经证明这一点。

泰利斯写道,北京不断增长的军火库并不一定会给印度的安全带来更大风险,但与此同时,他也描述了中国很可能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再加上其庞大的军火库,这些举措可能削弱印度对其核威慑力量的信心。

首先,中国寻求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拥有核反应能力,这就要求其部分核力量始终处于警戒状态,而如果中国拥有几百枚核弹头,这并不会对印度构成威胁。

但如果中国将其约一千枚或更多核弹头的相当一部分置于警戒状态,两国之间的战略平衡将受到明显扰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可能在几乎没有预警机制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袭击的邻国。

印度抵御核攻击并保持造成重大破坏的能力与其地下核武器储存设施的安全密切相关,而中国即使知道这些设施的具体位置,目前也不具备摧毁它们的能力。

然而,如果中国的核武库超过1000枚弹头,特别是如果北京提高其瞄准精度,这种情况就会改变。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且恰逢中国提高核警戒级别,新德里的决策者就会敲响警钟,印度官员将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现在有能力摧毁印度的核武库。

中国还可以加强其防空和导弹防御能力,使其在印度眼中变得更加危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防御措施可以降低印度核弹头在遭到中国第一次攻击后可能遭到核报复的潜在威胁。

但新德里肯定会意识到,使用其剩余的核武器回应中国将使其容易受到巴基斯坦的核讹诈,而印度现在发现自己面临着失去对伊斯兰堡的真正核威慑的危险。

泰利斯说中国是否会发展这些能力尚不确定,他是对的。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常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显然试图拥有美国现有的所有军事能力,包括战斗机、军事卫星编队、航空母舰和网络武器。

泰利斯承认,如果中国成功掌握这一系列能力,那么在瞄准印度核设施之前,它需要先了解印度的核储存地点,并且要高度确信其情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这种不确定性最终将制约北京,但与此同时,它不会消除新德里的焦虑感,新德里不会满足于其有信心印度核武器基地还没有被中国情报部门发现,或中国领导人不会避免采取如此规模的危险举措。

中国“人造太阳”核聚变反应堆图片 (盖帝图像)

德里的困境

印度如何应对中国和巴基斯坦最近的核举措?泰利斯说,印度有很多选择,但每一种选择都有风险。首先,印度可以轻松追踪中国的武器发展,从而拥有与中国每天生产的武器相当的武器,但它认为,新德里更愿意维持最低限度的威慑战略,同时增强对中国城市造成重大破坏的能力。

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两国经济实力的差距,印度在追击中国的同时,也将像追击美国核武库一样付出高昂的成本。

然而,泰利斯承认,印度最终将不得不扩大其核武库,以拥有对中国和巴基斯坦造成足够破坏所需的核弹头。随着印度增加核弹头,巴基斯坦必将效仿,从而完成最初由中国核扩张引发的序列。

泰利斯否认扩大印度核武库应仅限于增加储存设施数量的想法。相反,泰利斯说,印度的解决方案在于进攻性和机动性,印度可以通过建立核弹道导弹潜艇部队来实现这一点,并将印度军火库中的更多弹头转移到公路和铁路上的机动导弹发射装置上。

至于中国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泰利斯指出,印度可以考虑部署诱饵来穿透中国领空,这些诱饵被设计成类似于真实导弹并被敌方雷达捕获,从而促使敌方防御系统向假目标发射和散射反导弹,而不是瞄准原来的威胁。这一做法至少可以部分缓解新德里扩大核武库的紧迫性。

但即使印度采取这种方式,它也将面临其他挑战,包括中国先发制人的打击威胁,这将迫使印度开发一套预警系统,通过将核武库从其所在地转移到海上,并将导弹从发射井中移除,可以降低核武库遭到攻击的风险。新德里还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来指导与核潜艇有关的决策。

尽管印度正在建造核动力导弹潜艇,但它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建立一支强大的力量,克服生产海基核威慑力量所必需的技术挑战。泰利斯指出,印度的海军核反应堆设计存在问题。

然后是印度的核武器。印度仅进行了几次核试验,不足以验证其热核武器的设计,也不足以让其确信该武器在战斗中能够按照设计发挥作用。

印度最可靠的武器当量相当于12000吨炸药,而中国同类武器的当量则是其100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中国可能需要继续进行核试验,从而面临美国及其盟友制裁的风险。

泰利斯为印度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解决方案:美国有可能为其提供可靠的热核武器设计。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之间签署了一项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协议,即“奥库斯”(AUKUS)协议,旨在帮助澳大利亚获得核动力潜艇,而该计划可能会扩展到印度。

美国能与新德里分享他们的核反应堆设计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自脱离英国独立以来一直与华盛顿保持距离的印度必须果断、明确地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民主国家接触。但印度会放弃长期以来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战略独立和不结盟吗?


本文译自《外交》,并不一定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观点。

来源 : 外交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