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使德国成为军事超级大国的2035计划

1945年5月8日至9日德国国防军投降后,德国舰队宣告完蛋,数百名前德国海军人员在英国和美国的指挥下,清除了欧洲海域(特别是波罗的海和北海)数十万枚水雷,任务结束后,他们就被解散了,海水里依然没有任何船只,甚至没有一艘属于该部队的小艇。
曾任德国海军中将、战后世界作家和军事历史学家的弗里德里希·鲁格认为,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与拥有先进海军武器的世界大国发生冲突时,对海军的实力和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他建议重点重建德国海军力量。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朝鲜证实派兵赴俄参战对抗乌克兰
以色列黎明前袭击加沙造成 17 人死亡,美国轰炸也门萨那
克什米尔袭击:严重后果与动机疑虑
随着20世纪50年代的到来和苏联活动的复苏,这个机会成为可能,德国成为北约成员国,并开始全面重新武装自己的军队,但尽管如此,人们总说美国和英国的海军是德国海军的替代品,或者更确切地说,德国海军不会做超出它们能力范围的事情,但看来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2021年6月,德国联邦议会为共27项德国海军发展提案拨款约190亿欧元。
特种部队武器
具体来说,计划与挪威合作建造六艘新型212CD级潜艇,2023年9月宣布开始生产,第一艘潜艇计划于2029年交付挪威海军,两艘潜艇预计将于2031年和2034年交付德国海军,新潜艇将一直服役到2060年代。
212CD是一种非核潜艇,具有独特的类钻石船体,这提高了隐身能力,尤其是对抗磁异常探测器(根据潜艇经过时地球磁场的变化来探测潜艇)。它还包含燃料电池,使其能够在水下浸泡数周而不留下任何可见的痕迹,而燃料电池系统本身可充当无声能量转换器,增强其隐身能力。
除了被动红外传感器之外,这种潜艇将很难被探测到。
这些潜艇是专门为特种作战部队设计的,适合在世界各地执行任务,尤其是它们还将配备一种名为Orca的新型作战系统,该系统被认为是非核潜艇中最先进的,它允许潜艇指挥官对潜艇上一系列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单一多用途界面上无缝显示这些数据,这有助于做出更好、更快的决策,特别是在秒和分钟的差异至关重要的时候。
波罗的海沿岸
德国设计和开发潜艇的一个重要动机可能是为了对抗俄罗斯日益增强的海军力量。德国的海岸和港口位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俄罗斯认为后者是其领土。自1945年德国海军消失以来,苏联就对波罗的海大部分地区实施了控制。
在俄罗斯专注于乌克兰战争的背景下,德国海军似乎想要实现武器库的现代化,并将重点放在波罗的海、北海和北大西洋等几个关键地区。
德国在这些地区的部署部分是为了保护海底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传输互联网的管道、电缆和光缆。2022年9月对北溪管道的袭击是一个很好的动机,因为俄罗斯人倾向于对敌人使用不对称战术,这里我们指的是常规战争中不常见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网络战和针对相对脆弱的基础设施的行动。
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后,俄罗斯也在这些地区发展海军能力,俄罗斯海军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担心无法像以前一样利用波罗的海。此外,随着这两个国家加入北约,北约已经接近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基地,这对俄罗斯人来说是危险的。
到目前为止,莫斯科继续其发展海军能力的方法,重点关注两个主要目标:一是维持和发展核动力潜艇部队,二是发展常规海军力量。
事实上,2022年7月31日,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海军学说的更新版本,其中包括重大修改,包括克里姆林宫打算加强其在全球的海军作战能力,并宣布准备使用军事手段来促进其在国际水域的利益,包括增加其在公海上的海军存在,并进一步转向北极水域。
接近巡洋舰
不仅仅是潜艇,德国海军目前正在对其护卫舰武器库进行现代化改造,到2028年,较新的F-126型护卫舰或萨尔级护卫舰将取代F-123型护卫舰。
“萨尔”号护卫舰长约166米,宽22米,将成为自二战以来加入德国海军的最大水面战舰,该级舰艇的尺寸非常接近巡洋舰(更大、更强大的战舰)的尺寸门槛,这意味着到21世纪下半叶,德国海军的武器库将主要由巡洋舰组成。
与上述潜艇一样,“萨尔”号能够容纳所谓的特殊任务模块,其中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所需的传感器和武器,这是因为该舰具有出色的性能,可以在海上停留长达两年而无需在港口进行维护,并且主要船员每4个月通过运兵船轮换到该舰。
德国人尤其看重这一功能,因为它可以使得这些舰艇的使用效率更高,减少了从德国海岸前往冲突地区所需的时间,即使是在非洲之角附近,德国舰艇已经在那里参加了“阿塔兰特行动”(Eunavfor Atalanta)等反海盗任务,并且由于德国海军在这些任务中的成功,它被用作发展整个海军力量的典范。
去年2月,德国国防部宣布,新一代护卫舰F-127的研制工作已经开始,这是德国和荷兰之间的联合项目,具体细节尚不清楚,但根据目前公布的消息,它将比F-126稍大一些,配备至少64个垂直导弹发射单元。
此外,有报道称,德国海军希望F-127的设计能够包含美国宙斯盾作战系统,这是一种综合海军武器系统,结合计算机和雷达来跟踪和引导武器,有效摧毁敌方目标。
该系统可应对先进的空中威胁,提供水面和水下作战能力,并旨在对抗弹道导弹威胁。
在此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加入德国海军的大多数舰艇都与NSM Block 1A兼容,这是挪威的一种精确制导导弹,可与防御严密的海军舰艇、小型快速机动船和岸上基础设施配合使用,其设计目的是为海军提供能够同时打击多种目标的多功能武器系统,它还携带高爆弹头,能够在爆炸前穿透目标,确保有效摧毁防御工事。
该型导弹采用先进的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导航系统(GPS)和红外成像导引头,可实现高精度瞄准。该导弹还能独立识别目标。此外,该导弹的雷达截面较小,并采用隐身技术以降低被敌方雷达系统探测的可能性。
新战略
以上只是德国海军目前正在进行的重大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服务于一个战略:让德国军舰能够在上述任务模块模型中发动远距离、多维度的海战。为此,它被设计成具有强大的打击力和长时间续航能力,并且具有多种用途。
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2022年德国陆军参谋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他表示,德国军队必须成为“欧洲常规防御的基石和欧洲大陆装备最精良的力量”。他解释说,“德国陆军能力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威慑和防御方面,这尤其要求德国海军表现出高度的战备状态,并展示其在北大西洋、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存在。”
朔尔茨的愿景明显体现在德国海军宣布的2035年舰队结构规划中,该规划显示德国海军将更加注重部署相对大量的大型舰艇,并依靠无人系统,不仅是潜艇,还包括无人机和舰艇。
德国海军还打算在未来将有人驾驶和“可选无人驾驶”系统连接成一个“海上作战云”,以便轻松交换信息,这使得海军力量能够融入联合兵种作战,甚至能够以群体方式作战(如无人机)。
事实上,柏林发展舰队的计划表明波罗的海需要更多的无人武器系统,因此德国海军计划采购多达六艘大型无人水下航行器,以及数量不详的无人扫雷系统。
无人驾驶航行器,或“大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简单来说就是在水下运行的无人机。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该领域进行投资,例如中国和美国,其研究领域包括扫雷、情报以及未来的作战行动,例如无人机。
在此背景下,德国海军近期专注于研发424型(Type 424)舰队勤务舰,这是一类新型三艘情报侦察舰,于2021年宣布服役,并将在6至8年内投入使用。这些舰船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系统,可以收集水面和水下的情报数据,并且像前代舰船一样设计为以隐身模式运行。这些舰艇将作为指挥中心,协调各海军部队的行动。
印度洋和太平洋
看来德国人的野心并不止于波罗的海地区及其邻国的边界,因为还有另一个主要目标。5月7日,在大陆与台湾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柏林宣布向印太地区(包括印度洋热带水域、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以及连接两洋的海域)派遣一艘补给舰和一艘护卫舰,以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德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军事存在的第一步是部署护卫舰巴伐利亚号,该舰将于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在非洲之角、澳大利亚和日本之间航行。随后,2022年8月中旬,德国陆军向澳大利亚部署了6架欧洲战斗机以及4架运输机和3架空客飞机。2023年7月,德国陆军首次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军事演习。
自2020年起,德国政府有了新的安全战略,并于2022年正式公布,其中包括加强其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德国人公开宣称,亚洲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增长地区,而印太地区同时面临重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将影响往返欧洲的供应链。
事实上,全球90%的贸易是通过海上进行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印度洋和太平洋进行的。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北京宣称几乎整个南海都属于其领土,甚至大力加强其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这一背景下。欧洲约40%的对外贸易经过这片海域。
此外,德国人担心印度、巴基斯坦、中国、俄罗斯等核国家以及拥有核计划的朝鲜都是该地区的活跃力量。在全球局势紧张的背景下,美国、台湾、日本和中国等国家都在发展军备,尤其是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德国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简单来说,一个新的全球竞争中心已经出现在德国有利益的地区,你会发现柏林参与了该地区的许多活动,包括最近宣布的“环太平洋”(RIMPAC)演习,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海军演习。此次演习中,包括德国在内的29个国家的数十艘军舰将穿越大西洋,然后沿着北美东海岸经巴拿马运河前往夏威夷,再前往包括南海在内的西太平洋。
补给舰于十月初在新加坡停靠后,十一月份将沿着印度洋航线经红海前往地中海东部。
沉睡巨人的觉醒
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变化,2022年2月底,在接替安格拉·默克尔出任总理,以及随后俄罗斯在乌克兰爆发战争后,奥拉夫·朔尔茨宣称,俄罗斯的袭击是欧洲的“历史性转折点”,欧洲必须对此作出果断回应。
在此背景下,朔尔茨宣布重组德国军事政策,承诺设立1000亿欧元的紧急基金,用于投资德国武装部队的现代化,同时超过占国内生产总值2%的国防开支限额(加入北约的条件)。
朔尔茨以俄罗斯对欧洲和平构成的威胁为由,为自己放弃既定的国防政策(冷战后削减军事经费的传统)辩解。德国随即向乌克兰派遣了高射炮、榴弹炮、火星多管火箭炮和豹式坦克以及数百件反坦克武器和小型武器。
这种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并不只发生在德国,从军事角度来看,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变化,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从两个方向改变其军事理论:增加军队装备投入,以及为境外战争做准备。这一趋势始于波兰等欧洲国家,然后抵达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另一端到达加拿大。
上述所有情况都出现在一个重要的背景下,即欧洲许多地方极右翼政党正在崛起。
当极度紧张的政治局势发展到在全球多个热点地区扩建军事武库的阶段时,世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而且绝不会变得更好。即使战争结束后,武器和携带者仍然会残留。那些远离边境尝过咸水滋味并控制了部分地区的人们还会再次回到岸边吗?我们不知道,但历史往往对这个问题给出否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