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坎德尔-1000系统 欧洲如何准备应对俄罗斯的弹道威胁?

在与西方发生冲突背景下,俄罗斯目前正在寻求对其中程弹道导弹库进行现代化升级,这可能预示着它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之间将爆发新一轮导弹军备竞赛。这场竞赛的最新迹象是俄罗斯宣布研发新版“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系统,该系统的非官方名称为“伊斯坎德尔-1000”。
俄罗斯在研制伊斯坎德尔-1000导弹之前,有报道称,伊斯坎德尔和匕首导弹系统已得到改进,以增加射程、增强弹头威力,并提高对抗防空系统的机动性。这些发展符合俄罗斯对美国2024年7月宣布计划2026年前在德国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系统的回应。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以色列是否已经开始实施占领加沙并恢复军事统治的计划?
喀土穆快速支援部队的溃败意味着什么?接下来将如何?
俄乌战争:第1127天关键事件概述
众所周知,过去数月来,受乌克兰战争影响,欧洲经历了根本性的战略转变,似乎正走向一场类似冷战结束时的军备竞赛。这场竞赛是关于俄罗斯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在 500 至 5,500 公里之间,它们不再仅仅威胁乌克兰,而且正如我们所提到的那样,还将整个欧洲纳入俄罗斯的射程范围内。
与其他常规武器相比,弹道导弹具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机动性,因此带来了双重挑战,这使得应对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美国在防御这些威胁的技术领域处于最先进国家的前列,因为它拥有“萨德”防御系统。
至于欧洲国家,它们主要依靠美国的预警系统来监视这些威胁,但今天它们发现自己面临着严重的防御挑战,因为由于冷战时期威胁的减少和美国支持的减少,能够拦截中程弹道导弹的系统已不复存在,如今,欧洲感到自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军事升级的可能性,并且这次必须独自做好准备。
这种气氛让我们想起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生的事情,当时,欧洲大陆陷入生存危机,随着冷战升级,苏联开始部署 SS-20 中程弹道导弹,能够在几分钟内瞄准欧洲各国首都。北约迅速做出反应,在西德部署了美国的潘兴 II 和巡航导弹系统,这导致激烈的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欧洲成为未来十年的潜在核战场。
威胁半个欧洲
自 2023 年底以来,莫斯科已开始将远程战术导弹投入使用,美国情报部门证实俄罗斯于 2024 年 1 月部署了朝鲜KN-23B导弹系统。这些导弹在机动性和飞行性能上与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M”系统相似,但射程可达900公里,弹头体积则是其数倍。
2024年11月,俄罗斯公布了奥列什尼克中程战术弹道导弹,其射程可达4000公里,可携带多弹头,飞行路径更接近洲际弹道导弹(后面我们会详细讲到)。
据俄罗斯消息人士透露,这些系统可能部署在加里宁格勒地区或斯摩棱斯克地区;这使得莫斯科能够瞄准欧洲大陆大约一半的国家,以及波罗的海的重要资产。
如果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或斯摩棱斯克部署射程仅为1000公里的导弹,那么许多欧洲国家都将处于射程之内。该导弹从俯瞰波罗的海并与波兰和立陶宛接壤的加里宁格勒发射,可瞄准波兰、德国、瑞典、丹麦、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以及芬兰、乌克兰和挪威的部分地区。
至于靠近俄罗斯西部边境的斯摩棱斯克,该导弹的射程可能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罗马尼亚,此外还会影响波罗的海的航运。
在斯摩棱斯克可能部署“伊斯坎德尔-1000”导弹,也可能对乌克兰去年8月接收的美国F-16战斗机构成直接威胁。
同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警告称,任何前往乌克兰部署 F-16 战斗机的西方空军基地都将成为俄罗斯军队的合法目标,无论是在乌克兰境内,还是在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北约国家。但是伊斯坎德尔-1000导弹到底是什么?其在这种背景下有何重要性?
伊斯坎德尔-1000导弹
俄罗斯最近对其弹道导弹地图进行了深入审查,特别是对伊斯坎德尔-M弹道系统,但它的射程可达1000公里,是现役型号射程的两倍,因此才有了新型伊斯坎德尔-1000导弹。这一消息于 2024 年 5 月在庆祝卡普斯京亚尔导弹试验场 78 周年的庆祝视频中首次披露。
俄方报道称,该导弹将保留传统“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设计,因此,新导弹将使用“伊斯坎德尔”系统的火箭发射器发射,但固体燃料量将增加10-15%以提高推进力,并配备升级的发动机、改进的控制系统和全新设计的弹头。
俄罗斯的估计表明,伊斯坎德尔-1000导弹的速度将达到约8倍或9倍音速。它还能携带不同类型的弹头,如重达 350 公斤的高爆弹头或集束弹头,射程可达 1,000 公里。如果使用更轻的弹头,导弹的射程可能增加到 1,300 公里。
该导弹据称拥有先进的控制系统,使其能够在飞行过程中进行机动;这有助于它避开防空系统。它还将配备一种结合惯性导航和卫星校正的先进制导系统,以及最后阶段采用地形匹配(TERCOM)技术的雷达制导,这将使击中目标的潜在误差范围减少到5米以内。
伊斯坎德尔-1000的研发代表着俄罗斯与北约之间力量平衡的战略转变,与其他导弹发射系统(如携带“匕首”弹道导弹的米格-31战斗机)相比,俄罗斯“熊”式导弹通过减少探测和响应时间具有显著优势,而俄罗斯战斗机一起飞就能被防空雷达和卫星立即探测到,向乌克兰战略目标提供15至20分钟的预警。
然而,伊斯坎德尔-1000导弹的固体燃料发动机在飞行的主动阶段会发出可见的热信号,根据目标距离,这将警告期缩短至 2 至 7 分钟之间,从而使导弹难以被爱国者和阿斯特30 SAMP/T 等欧洲导弹防御系统拦截。
新型奥列什尼克导弹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俄罗斯发展中程弹道导弹库的最新尝试之一是使用新型奥列什尼克导弹。去年11月21日,俄罗斯宣布已试射一枚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袭击了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的一处军事设施。普京称,这是“配备非核弹头的最现代化的俄罗斯中程导弹系统之一”。
俄罗斯在战争中使用这种导弹是升级的一步,是对美国和英国允许基辅使用导弹袭击俄罗斯境内深处目标的回应。
奥列什尼克导弹可携带3至6枚分导式核弹头和热核弹头,每枚弹头重150公斤。该导弹的设计是弹头与发动机分离,然后每个弹头发射以打击不同的目标,这使得它的破坏力巨大。该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据说其动能足以造成重大破坏。
其射程在3000至5500公里之间,据俄罗斯报纸报道,如果该导弹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射,可以击中美国西海岸的目标,其速度达到10马赫,也就是音速的10倍,也就是每秒可以飞行大约2.5或3公里,每小时约13600公里,并且具备规避和逃脱各类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
12月初,《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俄罗斯总统普京使用奥列什尼克导弹明显表明其意图削弱北约,使欧洲安全架构服从于俄罗斯的意志。
报道称,这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核升级,普京在公开声明中多次称赞这枚导弹,声称北约没有办法拦截它,并警告莫斯科可能会用它来对付乌克兰的“决策中心”。
这篇由《欧洲时报》莫斯科分社社长兼外交事务通讯员罗宾·迪克森撰写的报道指出,西方专家警告称,奥列什尼克导弹标志着欧洲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公开开始,这场竞赛可能持续数十年,并将耗费北约国家和俄罗斯数十亿美元。
2024年11月21日,该导弹首次发射后,俄罗斯RT频道播放了一张图表,显示了该导弹到达欧洲主要首都需要多长时间;报道称,该导弹需20分钟才能到达英国和法国,15分钟就能到达德国,12分钟就能到达波兰。
同月,在普京与俄罗斯军事和安全高层领导人举行的会议上,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谢尔盖·卡拉卡耶夫声称,奥列什尼克系统“可以打击整个欧洲的目标”,全面打击“将产生与使用核武器类似的效果”。
向欧洲发出明确信息
在乌克兰激烈的战火中,俄罗斯吸取了有关21世纪战争性质的重要教训,并开始重塑其军队以满足新时代战争的要求。经过近三年的战斗,尽管西方声称俄罗斯军队实力增强,但其实力已显著增强。
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今年 1 月曾含蓄地承认了这一现实,他指出,克里姆林宫三个月内生产的军事装备比北约国防工业综合体全年生产的还要多。在与乌克兰的多年战争中,俄罗斯人已多次证明,低估自己的力量是一场冒险,而西方只能承担其后果。
奥列什尼克导弹在战场上的使用似乎向欧洲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俄罗斯拥有一套可靠的中程核打击系统,此举旨在影响战略力量平衡,特别是在地面战斗结束后与西方的谈判即将到来之际。
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亚伦·斯坦认为,此次导弹的发射体现了俄罗斯试图影响欧洲各国首都关于未来与莫斯科关系的决定,他认为这是典型的俄罗斯战略,让人想起冷战期间莫斯科开发和部署 SS-20 导弹时的想法。
欧洲导弹危机
核威慑的概念长期以来以美国、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拥有能够实现所谓“相互确保摧毁”的洲际弹道导弹库为基础,其想法很简单,由于双方都拥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使用核武器成为一个非理性的选择。
但随着欧洲导弹危机的到来,欧洲的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 1976年3月,苏联部署SS-20导弹,打破了欧洲的军事平衡,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的进程。
这种导弹十分先进,配备多弹头,射程为 5,000 公里,略低于《战略武器条约》等军控条约规定的 5,500 公里射程。这引起了西方国家对这种导弹的恐惧,因为它不仅精确度高、便携性好、隐蔽性强,而且能够从苏联腹地打击西欧任何地点。
当时北约尚未拥有类似武器,其位于欧洲的核武库射程相对较短;这引起了真正的担忧,尤其是在西德,并导致了严重的困境,因为苏联现在可以用中程核武器瞄准北约领土,同时保持用远程导弹袭击美国的能力。
亚伦·斯坦指出,北约正面临一个战略困境:俄罗斯现在有能力对欧洲发动核攻击,而不必直接瞄准美国。这意味着,如果欧洲爆发有限核战争,美国总统将不得不做出一个冒险的决定;要么对苏联进行核打击并让自己的国家遭受毁灭性的报复性攻击,要么不进行干预;这可能会动摇人们对美国安全保障的信心,削弱联盟的凝聚力,而这正是莫斯科的主要目标,特别是针对西德。
作为北约“灵活反应”战略的一部分,柏林正在敦促美国做出反应,该战略旨在使部署在欧洲的核武器成为有限袭击的有效威慑。
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核抗议活动,特别是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和西德,这使得政治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在这种民意压力下,德国时任总理施密特呼吁重新考虑欧洲与美国核威慑的联系,从而导致危机达到高潮。
最终,在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接任施密特担任德国总理的赫尔穆特·科尔等著名政治人物的支持下,北约开始在西德部署美国潘兴 II 导弹系统。
谈判持续了数年,直到 1985 年才恢复,最终于1987年由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签署《中程核力量条约》,该条约规定双方销毁所有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导弹,从而结束了欧洲一段时间的军事紧张局势,至少在2019年条约破裂之前是如此。
该条约持续了三十年,直至 2019 年美国退出(特朗普总统任期内的第一版)才破裂,随后不久俄罗斯也退出了该条约。
尽管目前的情况还不至于演变成新的“欧洲导弹”危机,但正如法国《世界报》报道的那样,一些令人担忧的指标却被忽视了。 2024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峰会上,美国和德国宣布计划于2026年在德国领土上部署“台风”中程导弹系统。
这一决定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为加速在乌克兰研发和使用奥列什尼克导弹所给出的理由之一,这引发了人们对欧洲进入新阶段军事紧张局势的担忧。
开发新型导弹
《中导条约》的崩溃暴露了复杂的战略格局,俄罗斯可能对此负有主要责任。然而,正如亚伦·斯坦所指出的,美国在军控机制崩溃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美国于2002年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之后,该条约对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双方承诺只拥有两套导弹防御系统,每套系统包含的导弹数量不得超过100枚。
该条约的基本思想是维持战略平衡,使任何一方都不会寻求完全保护自己免受核攻击,从而确保了相互核威慑的有效性。但美国退出条约为新一轮导弹研发竞赛打开了大门,这促使俄罗斯通过研发RS-26导弹来规避《中程核力量条约》的限制,该导弹于2011年进行了洲际射程测试,随后经过改装成为能够瞄准欧洲的中程核导弹。据信俄罗斯正在研发该导弹的新型版本,即“奥列什尼克”型。
作为回应,华盛顿开发了中程导弹系统,例如“台风”系统,这是一种先进的导弹发射装置,能够发射“标准-6”防空导弹和“战斧”地对地导弹,并于2024年4月将其部署到菲律宾,然后送往丹麦接受训练,并计划从2026年起定期将其部署到德国,此外,“暗鹰”等最新一代高超音速导弹具有卓越的打击能力,射程超过2700公里。
今天的景象可能让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导弹危机,但最重要的变数是军备竞赛不再是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专属。欧洲和亚洲公司已成为中远程导弹研发的主要参与者,欧洲公司欧洲导弹集团(MBDA)负责研发进攻性巡航导弹,韩国则与波兰合作研发远程导弹系统,而法国和英国还具备“风暴阴影”导弹等远程巡航导弹的能力。
随着乌克兰战争接近尾声,以及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紧张局势的升级,欧洲似乎正处于新一轮军备竞赛的边缘,随着导弹库的不断扩大,达成军控协议的机会越来越小,这一幕让人想起了旧大陆的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