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因关于台湾的言论而被指沦为“大国棋子”

马克龙与冯德莱恩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合影 (路透社)

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合影留念,两位领导人都显得非常自在。

他们微笑着,看起来非常友好。而与马克龙一起访问中国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也出现在照片中,但却与两人稍稍分开。

这张照片也捕捉到了此次行程的气氛——中法两国领导人之间出人意料的友好,以及冯德莱恩的相对冷遇。

两位欧洲领导人本应向中国表现出欧洲在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上的统一战线,但是冯德莱恩却在此次访问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不利地位。

毫无疑问,此次冷遇是她在动身前往北京前不久发表一篇批评中欧关系的讲话的结果。而相比之下,中法两国领导人似乎像老朋友一样相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花园内散步 (路透社)

当马克龙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似乎倾向于中方的谈话要点及措辞时,欧洲的一些观望者便感到沮丧。随后,在有关台湾——中国坚持对该地区的主权——的问题上,马克龙强调欧洲必须避免被拖入台海问题,并且要与美国主导的任何外交政策保持距离,以防止欧洲沦为“美国的附庸”。

相反,他呼吁欧洲实现“战略自主”。

而台湾地区则早已习惯于这类孤立和无视,因此当地的反应无外乎保持沉默或不屑一顾。

台湾-亚洲研究所研究员萨纳·哈什米表示,“他的言论并没有对台湾地区或者亚洲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人们从不认为欧洲的主要经济体会在台湾地区的突发事件中发挥任何明确的作用。”

中国将台湾视为不可分割的领土,并且不排除武统该岛的可能性。

诺丁汉大学台湾研究项目的非常驻研究员布赖恩·海厄指出,在网上出现的一些讨论中,一些台湾本地人认为马克龙的言论过于“天真”,并且认为他“没有认真对待来自中国的威胁,或者能以特殊的方式置身于这类冲突之外。”

而在巴黎,法国总统办公室在马克龙返回后的几天内就处于控制状态,并解释说法国针对台湾问题的政策没有发生改变。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也前往北京进行访问。她采取了明显比法国总统更为强硬的态度,并声称针对现状的任何改变都是“不可接受的”。

马克龙的访问被标榜为欧洲展示其团结的一个机会,但是对于许多观察人士而言,这场访问最终却凸显了欧洲大陆的分歧,不仅仅是在如何与北京打交道的问题上,还涉及一些存在争议的复杂问题。

驻布鲁塞尔的中国问题分析师、乔治·马歇尔欧洲安全研究中心教授萨里·阿尔霍·哈夫伦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半岛电视台记者,“马克龙的访问、他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以及在他访问期间的后续采访,确实在欧洲和美国引发了广泛的混乱,因为他表现得像是欧洲的代表,像是在替欧洲发声,但是这种做法,却破坏了欧洲的团结。”

她还表示,“马克龙最终所做的,是帮助中方实现在内部进一步分裂欧盟并削弱跨大西洋联盟的战略意图。”

批评人士还担心,马克龙的这种政策可能会激发对俄罗斯的支持,甚至是对台湾地区的攻击,并让人相信这种攻击只会在美国以外造成有限的影响。

“认知转变”

这种意见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虽然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等决策机构领导着欧盟,但是其中的27个成员国仍保持着各自的立场和外交政策。

欧盟中心主任马克·郑(Marc Cheng)指出,这也适用于中国。欧盟成员国及更广泛的欧盟机构在如何对待中国及其对台主权要求的问题上往往存在分歧。

匈牙利和希​​腊都加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往往持亲中立场,而立陶宛、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等曾被前苏联控制的国家,则在过去几年内通过“价值观优先”的外交政策,再结合更多地进入这个世界领先的半导体产业岛的愿望,而开始向台湾地区靠拢。

欧洲人能否说服中国改变乌克兰战争的进程? (通讯社)

人权观察亚洲部门副主任玛雅(Maya Wang)指出,许多国家都处于中间位置,虽然整个欧洲对中国的警惕性越来越高,但是在如何回应方面却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她告诉半岛电视台记者,“在俄罗斯入侵之后,人们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并对其他一些地区发生的事情产生了认知的转变。”

“另一方面,这种认知的转变并不等同于战略上的转变,后者意味着随之而来的立场统一。”

欧盟在如何看待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上,也存在类似的矛盾。中国既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也是其“系统性的竞争对手”,并且存在倾销、知识产权争议和偏向国营企业的“不公平”表现等等。

2021年,在中国和欧盟因人权问题而互相实施制裁和反制裁措施后,欧盟暂停了它与中国之间的一项重磅贸易协议。

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苏莎·安娜·费伦齐表示,“我认为成员国之间达成了一项协议,即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以及其成员国个体,应当真正重新考虑如何与中国取得进展的问题,并就部署贸易防御工具的许多事情达成协议。但是归根结底,每个国家、每个欧盟成员国都要考虑自身的国家利益。”

她还表示,该集团将继续努力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而这反映在冯德莱恩关于“消除中欧关系风险”的行程前讲话中。

这样的评论并非凭空而来,因为欧盟委员会的政治方向来自其成员国,并不在于冯德莱恩在台湾问题或中国南海问题上的批评言论,或者是她关于“中国继续与普京的战争互动将是决定中欧关系是否向前发展的因素”的言论。

在这样的情况下,分析人士认为,马克龙试图表达欧洲统一的愿景,即通过“战略自主”来降低风险——而不是追随美国而对中国采取更具对抗性的方式。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丧失了差别。

法国蒙田研究所亚洲项目负责人马修·杜沙泰尔告诉半岛电视台记者,“在涉及台湾问题的时候,他试图不仅仅是去火上浇油。”

“我认为这里的出发点是分析美国和中国当前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而任何可以‘减缓冲突’的做法都是很有帮助的。”

马克龙试图警告称,“世界正再次变为两极,而这不符合法国的利益,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杜沙泰尔解释称,相反他似乎暴露了在如何处理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上所存在的分歧。

杜沙泰尔指出,“意图、沟通和结果之间存在差距,因为我的确相信这里存在展示一个统一欧盟的真正意图。”

法国成为“薄弱环节”

无论其目的如何,马克龙的言论都令一些人感到失望。

哈什米认为,马克龙的言论充其量可以被视为“试图将法国确立为中美大国竞争的第三极”,“然而,事实上,他只是大国竞争的棋子,并且已经成功地将法国变成了一个薄弱环节。”

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中国问题分析师马尔钦·普日霍德尼亚克(Marcin Przychodniak)表示,马克龙还试图利用他在北京的时间,“来强调法国的地区超级大国地位及其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常任理事国地位”。

自2017年上任以来,马克龙便对亚太地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并且同样重视法国强大的海军,及其在太平洋上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和留尼旺岛等海外领土。

法国已经发布了它关于印太安全未来的防御战略,并强调了台海危机的潜在影响,此外还偶尔在台湾海峡参加具有争议的“航行自由演习”。而在马克龙离开后的第二天,就有一艘船进行了这样的航行。

法国还观摩了美国与菲律宾之间的“肩并肩”大型联合军演,并且与印度、日本等国保持着密切关系。

与此同时,法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对美国的怀疑态度著称,包括对越南战争以及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的严厉批评。

法美双边关系最近还因为由美国主导的“奥库斯”安全协定(AUKUS)而受到更大的压力——根据这项协定,澳大利亚同意接收由美国设计的核动力潜艇,从而违反了它与法国达成的购买柴油动力潜艇的协议。此外,美国还与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建立了“四方安全对话”(Quad)。

另一方面,法国——以及德国——也不是由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组成的“五眼”情报共享联盟的成员。

普日霍德尼亚克表示,“欧盟成员国之间在与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关系问题上的分歧,在早些时候就已经可见,而随着法国强调其‘反美’信号,这种分歧也将变得更加强烈。”

他还表示,“法国也因其在印太地区的领土而拥有独特的政治地位。然而,欧盟应当意识到,台海地区任何形式的严重升级,都有可能造成比目前更大的经济危机,而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欧盟与该地区的关系。”

来源 :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