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务》:美国是否仍然能够保护其盟友?

作者在其最新一期的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指出,华盛顿决策层的战略思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就是以威慑原则为基础的。
迈克尔·奥汉隆表示,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看,威慑意味着一个国家通过敢于采取某种行动将付出的代价来威胁另一个国家的能力,例如入侵邻国。
相互破坏
这一逻辑背后是冷战期间普遍存在的“相互破坏”理论,其基础是如果美国或苏联当时决定使用核武器,另外一方也将采取同样行动,这将对两国造成毁灭性破坏。
但华盛顿愿景中的威慑绝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美国的边界,在致力于寻求建立战后联盟网络过程中,美国制定了一项名为“扩大威慑”的战略,而美国创建的联盟现已成为世界秩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一战略要求美国利用其军事力量——包括其核武库——来保卫美国诸如日本、韩国和北约成员国等盟国。
其目的不仅是阻止苏联人冒险进入亚洲和欧洲,也是为了让美国盟友感到安心。
美国和意大利军队在约旦沙特边境联合演习[路透社]
苏联威胁消亡之后
如今,苏联的威胁已经消除,“扩大威慑”战略一直是美国对世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仍然致力于 —— 至少看起来是——利用其军事力量(甚至是在必要时刻使用核武器)来保护其盟国免受敌人的侵略。
《外交事务》发表的文章中还提及,中国和俄罗斯现在是华盛顿的主要竞争对手。根据迈克尔·奥汉隆的说法称,中国是一股崛起大国力量,在经济和技术优势方面开始与美国相抗衡,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越来越多地参与破坏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秩序。
意识到北京和莫斯科构成的威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及现任总统特朗普两届政府中的高级军事官员强调称,华盛顿必须维持甚至加强传统的威慑战略。上述文章作者将中国和俄罗斯描述为“想要挑战和改变世界秩序属性的反动势力”。
怀疑美国权威
然而,自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美国的可信度一直受到质疑,特朗普对美国联盟国家用处的质疑致时其盟国士气低落。
奥汉隆表示,那些盟友国对美国对他们的保护越怀疑,他们将会越有压力,努力为自己的国家提供安全保障,这可能导致核扩散,并加剧爆发先发制人或预防性战争以及其他后果的风险。
美国现在面临着让盟友放心的问题,这并不奇怪,迫使一个国家依赖另一个国家来保护自己,甚至确保自己的生存,这与直觉、常识和人性背道而驰。
确保盟国安全的重要性
向盟国提供保证是不可逾越的,在奥汉隆看来,承诺保护同盟国不应该是这样毫无限制的,他们不应该被这样一种认识愚弄,认为无论何时他们遇到困难,美国都会伸出援手。
2017年3月美国战斗机搭乘美国航母参与保护中国南海海域行动 [路透社]
例如,巴基斯坦1965年袭击了印度,认为后者得到了美国的安全保障。据《外交事务》杂志称,有人担心现在的沙特可能会对伊朗做同样的事情。
作者认为,威慑和安抚盟友都需要明确关于美国何时以及如何支持这些盟友的信息,他并指出,特朗普声明冲突被认为是华盛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皮尤研究中心在2018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盟军对美国的信任度及其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减弱。然而,绝大多数受访者仍然倾向于认为美国而不是中国作为引领全球的超级大国。
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体系
根据奥汉隆的说法,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体系似乎并没有动摇,没有任何盟友敢于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或是敢于触及该问题。
作者认为,考虑到加强威慑努力部分举措,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可能对中国或俄罗斯发动的任何战争都会爆发。
奥汉隆声称,根据基本军事标准,中国和俄罗斯知道他们的军事力量较美国要弱,因此,这两个国家都不会针对美国的盟友发起全面袭击,这可能会引发华盛顿的报复性回应。
文章最后总结称,如果出现问题,华盛顿及其盟国可能会采取间接的军事措施,例如针对波斯湾向中国运送石油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