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如何偏颇性报导加沙“回归大游行”

周五(6日),《洛杉矶时报》刊登了加利福尼亚大学英语文学教授萨利·马克蒂斯(SAREE MAKDISI)教授的一篇文章称,媒体对加沙”回归大游行”的明确事实的报导是正确的,但其使用的误导性语言却歪曲了巴以冲突。
加沙巴勒斯坦人计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走出街头,直至巴勒斯坦灾难日(5月15日)的到来。这一天恰逢美国决定迁移其大使馆。
关于媒体对以色列在游行首个周五(从土地日开始)针对巴勒斯坦示威者犯下屠杀罪行的报导,马克蒂斯表示,这些报导提供了教科书式的例子,说明了句法、词汇选择如何形成、甚至扭曲巴以冲突的描述。
即使报导的事实正确无误,但句子的构建方式和上下文中的细节可能会误导读者。
为此,作者列举了例子,说明一些媒体如何使用误导性陈述或部分事实来报导加沙事件。
以色列部队在加沙的和平游行中对巴勒斯坦平民开火 [路透]
误导性措辞
马克蒂斯称,英国《卫报》在此前文章中写道,”以色列回应抗议,至少有15名巴勒斯坦人死亡”(At least 15 Palestinians die as Israel responds to protest),而在其头版另一标题中则写道”15人在加沙示威活动中丧生” (15 dead in Gaza demonstrations)。
《纽约时报》也有类似措辞,其写道”加沙围栏对抗造成15人死亡” (Confrontations at Gaza Fence Leave 15 Dead)。
作者认为,这种表述误导了明确的事实,巴勒斯坦人并不单纯”倒下死亡”,而是有人故意向他们开枪,而省略该主语或将主语与动词分开,会掩盖或隐藏行为实施者以及事件发生的情况。
相反,诸如”以色列部队在加沙抗议活动中杀死了15名巴勒斯坦人”这样的表述则呈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并且可能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回应。
同样,在叙述此事中,媒体用到”冲突”(clash)和”对抗”(confrontation)等词语来描述发生的事情,例如,《洛杉矶时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报导中写道,”以色列士兵和示威者之间发生冲突,导致1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A day of clashes between Israeli soldiers and protesters left 16 Palestinians dead)。
粉碎和抵抗
作者解释道,”冲突”一词指的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之间进行大致对等、平等的行为。但在和平游行的3万名示威者和全副武装、戒备森严的以色列士兵之间,并没有任何力量对等或平等可言,更别提以色列狙击手可以从其舒适的位置随意选择目标。
况且,一大批占领军和被占领的人民之间并不是发生”冲突”,而是,一方正试图粉碎压制,而另一方试图抵抗,或至少试图保持坚定。
许多媒体提到以色列和加沙之间的”边界”,表明事情发生在两个国家之间的边界上。
但以色列拒绝宣布其边界,而加沙也并非是一个国家,而是被占领土地。在这一点上,英国《泰晤士报》则报导得非常准确。
作者说,已故巴勒斯坦作家爱德华·赛义德曾说过,事实并不是为自己说话,而是需要一个叙述来吸收和维持事实。
作者表示,大多数媒体报道缺失的并非是事实本身,而是对巴勒斯坦被迫流亡和作出的回归斗争的叙述,这些叙述能够令事实得到读者在政治和情感层面的理解。
他认为,巴勒斯坦人不仅仅是一群难民,而是被占领军故意赶出家园、迫使离开土地和家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