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在灾难般的2020年春季过去之后,对外的医疗及电子设备出货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西蒙·卢布拉特在法国《世界报》上发表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中国义乌,将在2020年底保持平静,因为外国买家无法前往中国,当地的道路基本空无一人。
今年31岁的螺丝生产企业主伊金珠(音)却在网上收到了更多的订单,在去年2月,她的公司进入了医疗设备市场,并且至今仍然表现活跃。
中国是第一个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国家,并已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加以应对,成功使疫情的蔓延得到了控制。目前,中国每天仅登记数十起或数百起新增感染病例。
与此同时,部分对供应链非常重要的新兴国家——例如印度,其国内工业却陷入了停滞。
而中国却已经恢复了活力,在2020年2月的出口量下降20.7%之后,中国的工业活动自去年夏季已经开始恢复,并在去年年底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尤其是在去年11月——该月出口量增长了21%。

工业结构实力
尽管全球其他地方仍然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困扰,但是中国已经成功适应了市场针对医疗设备、家用电器和计算机设备的需求,除了当局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之外,这种出口的成功还得益于中国工业结构的强大实力及其坚实的基础设施。
作家卢布拉特援引伊女士的话报道称,“当疫情出现时,我在国外的许多熟人都在问我是否可以帮助他们购买口罩,所以我告诉自己——我可以生产口罩而不是帮助他们购买口罩。”
在获得生产许可之后,曾经担任军医的伊女士在父亲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仓库,然后购买了机器设备,并将其螺丝工厂内的数十名工人转移过去以开始工作。伊女士无不自豪地说,“总共用了近3周的时间”。
2020年1月至11月期间,中国制造的医疗设备出口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2.5%,电子产品出口较同期增长了25%。
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工业经济学教授尹胜民表示,“中国拥有一条非常强大的供应链,可以生产任何产品或组件,这也使我们能够随时调整并适应。许多私营企业都有能力非常快速地改变生产方式,甚至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来满足新的需求,这就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尽管在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导致中美经济战成本上升,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也受到了质疑,但是中国迅速扭转了这一局势,并且在2020年底,中国公司已经抢占了市场份额。

缺乏运输空间
尽管如此,中国出口商的前景仍不完全明朗,因为国家也从某种程度上为这种成功付出了代价,例如,自去年5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上升了10%,从而增加了中国的出口成本。
最重要的是,中国制造商还面临着将其产品运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短缺问题,随着中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情况,中国港口的集装箱几乎已经耗尽。
根据德鲁里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集装箱指数,由于缺乏足够的运输空间,自去年10月以来,将集装箱从上海运输至鹿特丹的成本增加了300%,而义乌市场上的许多卖家也指出了这一问题。除此之外,也并非所有部门都能参与这场繁荣之景。
在这片广阔的、充满小商品店的地方,玩具、剪刀、钢笔、眼镜、鞋子和手工艺品卖家的销售量均低于或等于2019年的销售量,一名拉杆包卖家证实了这种说法——“我们的销售量比去年减少了70%,我们不得不解雇近半数的员工。”
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像伊女士那样的运气或胆量,能从螺丝生产转向医疗领域投资。也正是利益于她的选择,螺丝生产厂也开始重新招募工人,在2020年底,该厂拥有了200余名员工,超出了前一年的水平,与此同时,在她启动刚刚8个月的医疗项目内,也已经雇用了100余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