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新冠病毒威胁着全球化的未来

Published On 2020年2月20日
新型冠状病毒产生的影响将威胁全球化的未来。经济专家指出,从长远来看,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将进入经济领域,并从中国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专家们强调了该病毒在经济方面所存在的负面影响,迄今为止,该病毒已造成两千余人死亡,近七万人感染。
布伦丹·科尔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布的一篇报告中指出,在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的封城政策,给国内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工厂关闭、生产停滞,从事生产的人员也无法流动。
作者援引《金融时报》的报道称,投资银行“野村国际”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第一季度的增长预期比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3%。

疫情爆发后采取的封城政策给中国的国内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路透社]
威胁全球化
英国知名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首席经济学家尼尔·谢林警告称,有迹象表明,中国受到的经济冲击正在向其他国家扩散。
谢林指出,中国对韩国的产品出口出现了自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放缓,谢林认为,长时期的封城或将意味着无法修复的生产损失。
由于中国工厂关闭而造成的零部件短缺,导致了对大型及复杂供应链的重新评估,如果当前的情况持续下去,后果则将更为严重,因为评估新冠病毒对未来10天造成的经济影响已属不易,何况是对其在未来10年内的影响进行评估。
谢林在该研究机构的网站上发表社论称,“但是,就政治和技术方面而言,我们可能很快就必须将全球性流行疾病的威胁,纳入到威胁全球化未来的因素名单之内。”
谢林补充称,各大公司将对在现有范围内维持供应链的好处提出质疑。
谢林指出,维持现有的供应链会消耗公司的资本,因为在自由贸易的世界中,在没有任何替代技术的情况下,经济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朝着贸易壁垒更为集中的方向发展,再加上能使公司重塑部分生产过程的新技术,那么,公司可能就会倾向于缩短供应链。
由流行疾病或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破坏风险,将加剧触发这种转化的原因,而所有这些都表明,生产已变得更加本地化,或者说更加区域化。

维持现有的供应链将消耗公司的资本[欧洲媒体]
政府措施
中国央行已宣布,计划向市场注入1.2万亿元(约合1730亿美元)以稳定资产和市场,另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还计划采取减税并提高政府支出等措施。
来自投资经纪机构的高级分析师马修·希纳曼向《新闻周刊》记者指出,中国的投资者们对于应当采取的措施仍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希纳曼表示,“中国表态将履行一切应尽义务,但这或许还不够,全球各地的货币政策制定者无法防止新冠病毒将对现行制度造成的冲击”。
本月月初,法国投资银行纳蒂西斯(Natixis)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在接受《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高于2003年的非典病毒,因为中国经济在过去的17年中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并已从依赖制造业转向了对服务业的投资。
来源 : 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