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威夏寺:柬埔寨与泰国之间具有争议的佛教寺庙

柏威夏寺是位于柬埔寨和泰国边境的一处考古遗址,由高棉帝国的君主耶输跋摩一世于公元9世纪末建造,并供奉印度教湿婆神。后来,它成为了高棉帝国的精神和政治中心——在该帝国长达7个世纪的统治期间,这座寺庙曾被用来巩固王朝的宗教和政治权威。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一项世界遗产,以表彰其历史和建筑价值。
柬埔寨和泰国都声称对该寺庙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主权。国际法院于1962年裁定柬埔寨胜诉,但直到2013年11月才就寺庙周围的分界线作出裁决,并裁定柬泰边境的柏威夏寺周边地区属于柬埔寨。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特朗普警告:金砖国家若组建任何具有实际影响力的实体就将“迅速崩溃”
内塔尼亚胡不会在八月前达成协议 另一个世界在加沙地下形成
可能重新引发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地区冲突的定时炸弹
柬埔寨视柏威夏寺为其重要的国家旅游和文化地标,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考古价值,更在于它是反抗的勇气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因此,柬埔寨当局将其用作举行一些宗教活动和国家庆典的场所。

地理位置
柏威夏寺位于柏威夏山之巅,这里地处柬泰两国的天然边界。该寺海拔约500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饱览柬泰平原全景。
柏威夏寺在行政上位于柬埔寨北部的柏威夏省,距离著名的吴哥窟所在地暹粒约200公里。
精神地位
柏威夏寺是体现高棉帝国对东南亚印度教传统的重要寺庙之一。它曾是僧侣、苦行僧和信众的重要宗教中心,也是信众敬奉神明的场所。
后来,随着柬埔寨转向信仰上座部佛教,柏威夏寺成为了一座佛教寺庙,尽管仪式和信仰有所变化,但其精神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建筑
柏威夏寺的建造者借鉴了高棉宗教的建筑风格,模仿了须弥山的阶梯式山体设计——后者是一座拥有五座山峰的圣山并在印度教中象征宇宙。
柏威夏寺由5层建筑组成,层层递进,以向“中央圣殿”延伸。游客将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两旁矗立着供奉的柱子和石雕,砂岩门楣和入口周围装饰精美。

建筑历史
这座寺庙由耶输跋摩一世在其统治时期(公元889年至900年)建造。然而,其建造和扩建分几个阶段进行,并最终在高棉帝国统治者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期间于1113年至1150年间达到顶峰。
这座寺庙始建于9世纪耶输跋摩一世统治时期,这位君主将其献给了印度教神祇湿婆神,也被称为摩诃提婆,是印度教信仰中的三大主神之一。
第一阶段主要是建造主体建筑,并增建了高棉寺庙建筑中用于主要入口的一系列塔楼。
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苏利耶跋摩二世(公元1113年至1150年在位)将这座寺庙改造成了一座大型宗教建筑群。他增建了皇家亭阁和礼仪庭院,并用描绘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内容的浮雕和图案装饰墙壁,还建造了通往上层平台的主楼梯。
随着上座部佛教13世纪初在该地区的传播,该遗址从印度教寺庙转变为佛教寺庙。因此,除了印度教浮雕和雕像外,还增建了佛像和其他佛教圣像。

冲突历史
关于柏威夏寺的争端始于公元15世纪高棉帝国覆灭之后,尤其是在1431年柬埔寨吴哥王朝被泰国的阿瑜陀耶王国攻陷之后,这处边境地区成为了这两个邻国之间的争端焦点。当时的泰国控制着柏威夏寺,而柬埔寨则宣称对其拥有主权,并将其视为其历史遗产的一部分。
在17和18世纪,随着拉达那哥欣王国(后来统治泰国的王朝)影响力的扩张并对柏威夏寺实施全面控制,争端进一步加深。曼谷王朝的拉玛一世国王(1782-1809)正式将其并入他的王国。这种控制一直持续到1863年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殖民统治改变了该地区的力量平衡,并重塑了该地区的格局。
在20世纪初,根据泰国与法国在1904年至1907年期间签订的一系列协议,泰国将这座寺庙割让给当时受法国保护的柬埔寨。然而,争端从未最终得到解决,双方对殖民当局绘制的边界地图的解释也存在分歧。
1953年11月,在柬埔寨脱离法国殖民统治并取得独立后,争端再次升级。柬埔寨试图将争端国际化,并于1959年将此案提交海牙国际法院。该法院随后于1962年作出了一项被柬埔寨认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裁决,并确认了该国对这座寺庙的主权主张。
2008年,在该遗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争端再次浮出水面。该地区爆发了长达3年的军事冲突,双方均有伤亡。

2013年11月11日,国际法院作出裁决,重申其1962年的裁决,并确立了柬埔寨对该寺庙的主权。
该裁决包含三项主要条款:
- 明确柬埔寨对该寺庙的完全主权。
- 要求两国从寺庙周边地区撤军。
- 建议在考古遗址周围建立永久缓冲区。
该寺庙内的重要设施
-
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或称皇家门楼)位于这座寺庙的第三层,这是供皇室要员使用的最高区域。它曾是高棉国王前往寺庙供奉祭品或参加宗教仪式时的临时住所。在重大宗教活动期间,它也被用来接待高级神职人员及官员。
该建筑包含两个侧翼,供国王的卫兵和朝臣使用,而前院则用于举行公共仪式。
建筑内的主厅包含一个带顶棚的区域,石柱上雕刻着花卉图案和那伽(印度神话中的蛇神)图案。

-
正面石阶
这些石阶沿着寺庙北坡延伸,长78米、宽8米。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162级巨大的石阶,通往一个装饰着传说中的“僧伽”(狮子)雕像的平台;第二部分包括54级较窄的石阶(宽4米)并通往第二个平台——该平台由传说中的七头“那伽”雕像守护。这些石阶由整块石头砌成,未使用砂浆,并且刻有细密的凹槽以防滑倒。
-
纳加拉杰庭院
这座石砌庭院占地超过220平方米,象征着寺庙内连接人间与神界的门户。寺庙入口处装饰着传说中的七头“那伽”雕像,象征着高棉神话中的守护以及人与神之间的联系。该庭院也是游客们在前往主庙之前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