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声名鹊起,但在国内默默无闻的津巴布韦歌手

那是2017年,乔·斯塔克身穿红色燕尾服夹克,系着领结,头戴霍姆堡帽,正高声唱着一首普通话歌曲。
当中国版《中国好声音》的粉丝们在他表演结束时起立鼓掌时,红黄灯光在他周围闪烁,欢呼声不断,挥舞着旗帜。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奥斯卡获奖影片《别无他地》讲述了什么?可在哪里观看?
2025年奥斯卡创造历史: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五大亮点
2024年奥斯卡要点:《奥本海默》称霸,加沙成为焦点
斯塔克在国家电视台上优美地演绎了1992年的一首中文歌曲《世界需要温暖的心》。
斯塔克回忆道,“那年我受邀作为嘉宾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表演。”
这支黄金时段的广告反映了他在中国已然声名鹊起。在中国版TikTok——抖音上,他拥有约500万粉丝。他还曾出现在中国一些最大的电视台。粉丝们在街上拦住他,要求合影或只是聊聊天。这位津巴布韦歌手正处于事业的巅峰。
“在中国,身为黑人自然会显得格外突出,”他解释道。“而我又是个音乐家,所以这更让我引人注目。”
拦住他的人常常对外国人用普通话唱歌感到惊讶。

一些“大事”
如今,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斯塔克的真名乔·塔卡维拉(Joe Takawira)默默无闻地走在布迪里罗5号(Budiriro 5)的一条街道上。布迪里罗5号是工人阶级聚居的郊区,斯塔克就是在那里出生长大的。2019年,在中国待了七年后,他的工作签证到期,他不得不回国。
他留着标志性的胡须,穿着灰色运动裤、运动鞋和黑色 T 恤,点燃了一支香烟。
他漫步走过街边售卖新鲜农产品和调味品的小摊,在街角停下来和朋友聊聊天,然后继续他一天的生活。每当遇到熟人,他都会碰拳打招呼,露出灿烂的笑容。
在家的时候,斯塔克会听器乐并用普通话写歌。
他耸耸肩说道,“这就是我在布迪里罗度过的时光。”
感觉离中国以及他在中国所享受的职业生涯很远。他在国内没有获得同样的赞誉。
甚至连他的邻居都不知道他以前的生活。
克莱门斯·卡佐姆巴在斯塔克家附近经营一家轮胎店,他一直不知道他的邻居是谁,直到他的一些客户认出了他。这些客户是居住在中国的2万名津巴布韦人之一。
“我简直不敢相信,”43岁的卡佐姆巴笑着说道。
“他们见到他太兴奋了,好像他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似的。然而,他就在这里,像没事一样和我们一起闲逛。”

意外的成名之旅
斯塔克的音乐之旅源于他十几岁时就读的卫理公会教会学校。
他热爱教堂唱诗班,并参与录制了一张福音专辑。
这张专辑反响热烈,部分歌曲在YouTube上的观看次数已接近百万。
斯塔克是家中三个兄弟中的老二,他说,音乐是他们家的传统。他的哥哥在学校写歌,最小的弟弟则弹钢琴。
毕业后,斯塔克于2012年前往中国学习普通话,这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始于他小时候观看成龙的动作片。20岁时,他搬到了上海。
当时,津巴布韦正脱离西方,已故领导人罗伯特·穆加贝提出了“向东看”政策,该政策是为了回应美国和欧盟在2002年总统选举因暴力事件而实施的制裁。
穆加贝向亚洲敞开了津巴布韦的大门,越来越多的津巴布韦人前往中国工作或学习,从而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
到2014年,斯塔克已经精通普通话,并开始在抖音上发布自己用普通话唱歌的视频。“我想用另一种语言探索音乐,”他一边解释,一边点燃一支香烟,靠在自家红地板阳台的椅子上。
他会用普通话和英语演唱R&B、嘻哈和流行歌曲,并开始接到演出邀请。
“我的第一场演出是在上海的一家音乐酒吧育英堂,”他回忆道。他说,场地虽然不大,但他赚了1500美元——足够支付他几个月的食宿费用。
那场演出让他意识到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赚钱,这也标志着他在中国成为一名职业流行歌手的职业生涯的开始。
此后,他在音乐酒吧、节日、婚礼和夜总会演出,主要用普通话表演。
他录制了37首歌曲,其中一首进入了中国音乐流媒体平台百度音乐的前十名。“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斯塔克兴奋地说,尽管这首歌只为他赚了5000元人民币(865美元)。
2017年,他加入了Foundation乐队,这是一群来自非洲、美国和欧洲的音乐家,在婚礼和夜总会表演中国和西方的流行音乐和嘻哈音乐。
作为主唱,他引起了中国电视网络的关注,并开始在各大电视台演出。
斯塔克承认:“我对自己在中国取得的成功感到惊讶。”
那里的生活很美好,他的日常生活就是“吃、唱、喝”。
他最喜欢的菜是火锅——一种食客们在餐桌上用共用的汤锅烹制海鲜和豆腐等原料的餐点。
他说,“即使现在,当我怀念它的时候,我也会去中餐馆。”
他晚上会表演,白天则会漫步在上海历史悠久的海滨,欣赏那里的殖民时代建筑和屋顶酒吧。
斯塔克赚得盆满钵满。“他们给艺人的报酬很高,我的意思是,一场10分钟的演出至少能赚1000美元。”
但他也感到自己在中国受到了接纳,就像在家一样,他说,中国的音乐产业欢迎外国人才并对其进行投资。
与许多用英语演唱、难以打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歌手不同,斯塔克拥有一个优势——他是一位用普通话演唱的非洲歌手,像他这样的歌手并不多见。他能够演唱流行的中文歌曲,深受观众喜爱。

回到故乡变得默默无闻
2019年,斯塔克的签证到期。27岁的他回到了正深陷毁灭性经济危机的国家。
他的父母——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教师——正在努力应对,但在全国各地,人们正在与恶性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超过50%的失业率作斗争。
斯塔克找到了一份翻译的工作,并很快发现津巴布韦的音乐和社交媒体环境对他来说很陌生。
他说,他的名声和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国的应用程序,主要是抖音。但由于北京通过“防火墙”限制外国数字平台,他所依赖的应用程序只能在中国使用。
没有这些应用程序,斯塔克就无法再接触到他的中国听众。
离开上海后,他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我感觉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中国,”他解释道。
在津巴布韦,没人认识他。他开始录制一些音乐,并考虑转向在津巴布韦很流行的福音音乐——但他很难推广自己的歌曲。当他联系当地一家电台播放他的音乐时,却一直没有回音。
斯塔克相信,如果中国的社交媒体能够被全球受众所接受,他的音乐事业仍然会蒸蒸日上。
他说,“那会给我带来国际认可。”
目前,翻译工作收入不错。他目前在一家中国矿业公司工作,负责将英语或绍纳语翻译成普通话。工作之余,他会尝试创作音乐,但全职工作让他几乎没有时间重塑自我,也几乎没有时间为他的中文流行音乐寻找听众。
渴望舞台
如今,斯塔克的内心很矛盾。他梦想着回到中国,但又想在津巴布韦重建自己的音乐事业,并希望在津巴布韦结婚生子。
他说,“我想在这里重新开始。”
“但我也想念中国”,他补充道,中国对他“非常友好和热情”。
无论是在亚洲还是非洲,他都渴望重返舞台。他说,“我怀念聚光灯下的感觉。”
离开中国五年后,斯塔克依然很受欢迎。几个月前,他的中国老板上传了一段他用普通话唱歌的视频。“他在微信上发布了我的动态,人们纷纷向他打听我的情况。他们问,‘这家伙在哪儿?’”
斯塔克停顿了一下,然后补充道:“中国人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