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正在为一场持续多年的重大战争做准备 谁将获胜?
哈德逊研究所兼新美国安全中心研究员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采纳了美国的军事观点,在其中,他试图预测未来几年美国人在与中国进行长期战争时可能采取的战争策略。
过去十年来,中国在印太地区发动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已经从仅仅是一个假设的想法,变成了美国军事规划室中正在认真辩论和分析的话题。过去三十年,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加快了国家军事能力建设的步伐,这导致紧张局势升级,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他希望完成收复台湾的祖国统一大业,并不排除武力收复台湾的可能性。由于美国全神贯注于欧洲和中东的重大战争,这种困扰仍然威胁着华盛顿一些官员的平静,他们担心中国有可能发动军事行动,以实现其目标。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叙利亚政府军在哈马市附近与反对派武装人员交战
韩国国防部长在戒严危机后辞职
以色列对加沙战争的今日发展:以色列轰炸加沙地带马瓦西造成 20 名儿童死亡
鉴于台湾是加剧中美两国冲突的热点,美国战略家提出了关于此类行动如何发生及其结果的几种理论。第一种情况是,中国可能收复台湾,并使其成为“既成事实”,中国军队对台湾武装力量和附近的美军发动空袭和导弹袭击,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可能会采取干扰信号通信、网络攻击等手段,影响台湾岛部队的快速协调和反应能力。如果成功,这些行动和其他支持行动将使中国军队能够迅速收复台湾。
第二种情况假设美国将领导一个联盟,使用水雷、反舰导弹、潜艇和水下潜艇击退中国收复台湾的行动,以阻止中国军队在周边海域实施军事行动。另一方面,联军防空部队将试图阻止中国提供必要的空中掩护来支持其军队,而电子和网络战则扰乱中国控制战场内外通信的努力,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些强大的防御将能够迫使中国停止军事行动以寻求和平。
但令大多数战略家日益增长的焦虑主要源于第三种也是最具灾难性的可能性:中美之间爆发直接战争,两国都拥有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家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直接战争可能会导致局势失控升级。当第一次攻击开始或武装冲突爆发时,一方或双方都会通过过度使用武力来寻求决定性优势或防止严重挫折。即使以常规方式使用武力,也可能激怒对手,最终迫使其使用核武器,引发灾难性的战争,因为所有这些情况都是合乎逻辑的,也有可能发生,美国决策者应该认真对待它们并思考如何应对。
然而,还有一种完全不同且更现实的可能性,那就是中国与美国领导的联军之间爆发长期常规战争。尽管这种冲突的破坏性结果比核战争要小,但它仍然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成本,这种成本可能会延伸到广阔的地理区域,并包括双方都没有足够经验的类型的战争。对于美国及其民主盟友和伙伴来说,与中国的长期战争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考验。
没有武器的战斗
中美之间的军事冲突将是二战以来大国之间的第一次战争,也是两个核超级大国之间的第一次战争。鉴于东亚地区包括技术、民主和经济先进的两个国家及一个地区:日本、韩国和台湾,而日本、韩国和台湾都被视为美国的盟友或伙伴,这样的战争将留下严重的危险。一旦战斗开始,双方都将很难撤退,而且尚不清楚冲突是否会导致核升级。
正如二十世纪末的苏联和美国的情况一样,中国和美国目前都可以使用核武器在数小时内摧毁对方,但他们不这样做,因为涉及的高风险可能导致他们的自我毁灭。这样的决定可能会激起对手发动核反击,称为“二次打击”或“相互确保毁灭”(MAD),例如,在冷战期间,对引发核交火的恐惧是莫斯科和华盛顿避免任何直接军事对抗的强烈动机。
当然,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核力量平衡与冷战时期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的平衡有明显的不同,美苏在当时的力量水平上实现了近似的核平衡。目前,中国核武库的规模与美国核武库的规模相比只是一小部分,但北京寻求大幅扩大其核武库,以便在未来十年内达到美国战略核武器库的水平。但中国核武库的规模足以对美国——如果美国攻击中国的话——进行报复性打击,必将导致两败俱伤。
然而,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美之间的战争不会导致核升级。自二战以来的七十多年的冲突中,包括许多至少涉及一个核国家的冲突,核武器明显不存在。冷战期间,两个核大国(美国和苏联)进行代理人战争(交战国利用其他方代表自己进行战争)*,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都发生过冲突,尽管战争参与者付出了惨重的人力和军事代价,但战争仍呈现出传统的特征。即使在只有一方拥有核武器的战争中,该方也不会利用其优势,比如,美国在朝鲜、越南进行了长期的血腥战争,却没有动用自己的王牌。俄罗斯也是如此,在与乌克兰的战争中,俄罗斯并没有动用核力量,尽管冲突已进入第二个年头,并且已经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鲜血和金钱损失。
在同样的背景下,限制使用核武器并不令人意外。冷战期间,无核武器长期冲突的可能性在双方的战略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美国和苏联的思想不仅解决了核升级的威胁,还解决了长期常规战争的可能性,为了为此类战争做好准备,并让对方相信自己有能力赢得这场冲突,两个超级大国都努力储存大量剩余的军事装备和基础原材料,美国在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启用了一支飞机机队,该基地是一个庞大的军用飞机仓库,它还启动了一支“静止机队”,所有这些机队都是大量退役飞机和船只的储备,这些飞机和船只已经退役,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员和使用。
另一方面,苏联积累了大量储备弹药,以及数千辆坦克、飞机、防空系统和其他武器,以支持正在进行的作战行动。双方为战争状态所做的准备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战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不一定会导致灾难性的核战争。如果中国与美国领导的联军发生武装冲突,避免局势失控升级并寻求其他战斗方式对双方都有强烈的利益。使用核武器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摧毁双方,而这种对相互毁灭的担忧可能会引起足够的恐惧,以阻止双方诉诸核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二十一世纪的大国冲突可能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它可能如何演变在今天至关重要。
战斗原因
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这样的战争可能包括所谓的第一岛链,即太平洋上的一长串群岛,从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一直延伸到琉球群岛,然后是台湾和菲律宾,然后是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地区。正如华盛顿许多人所声称的那样,台湾是中国最明显的目标,因为该岛位于日本和菲律宾之间的战略位置、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北京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实上,中国的军事力量在台湾海峡日益活跃,中国军队已在台湾海峡的另一边调动了最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如果中国收复台湾,美国将被迫保卫台湾,否则,美国将面临中立国家、甚至其盟友本身将试图与北京达成和解以遏制台湾局势升级的风险。
然而,台湾海峡并不是中美之间唯一可能爆发战争的地方。日本领空、菲律宾和越南专属经济区地区冲突,也增加了引发战争事件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朝鲜和韩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依然高度紧张,因此,如果朝鲜半岛爆发战斗,美国可能会向那里派遣增援部队,而这或将促使北京陷入冲突之中。
冲突可能会在印度等其他地区爆发。过去十年,中国与印度在共同边境地区多次发生冲突。考虑到印度是四方安全对话——四方安全对话还包括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的成员,中国对印度的任何军事行动,美国都会介入以保卫印度,因为保卫一个主要军事大国和伙伴(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对美国而言有着强烈的利益。
简而言之,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地方爆发战争,都可能使中美两国陷入直接冲突。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冲突不太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结束。以台湾为例,中国确实有能力在美国做出反应之前快速收复台湾,但中国的胜利结果并不能保证。正如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一样,事情并不那么容易进行,迅速制服一个表面上较弱的国家可能比看起来更困难,所以,我们应该牢记这一点。
但即使中国不能迅速收复台湾,也可能克服最初的失败,继续战斗。正如美国有意愿、有能力继续冲突一样,中国也有能力继续冲突。鉴于冲突的重要性和涉及的重大利益,双方都不可能轻易让步,事态的发展将取决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反应。
与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得到美国领导的北约和苏联华沙条约组织等牢固联盟的支持不同,印太地区当前的局势是地缘政治碎片化的。中国虽然与朝鲜、巴基斯坦和俄罗斯关系密切,但没有得到任何正式联盟的支持,而美国则在该地区拥有一批以华盛顿为中心的多轴形式存在的双边联盟和伙伴关系,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韩国、台湾和泰国为周边。与北约成员国在遭受攻击时有义务相互防御不同,这些亚洲盟友没有共同防御义务。
如果中国的行动发生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那么可以合理地假设澳大利亚和日本将加入美国,因为它们与美国密切结盟,有能力在海外指挥大量军事力量,而且它们对维护印太地区的自由和开放有着强烈的兴趣。然而,其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也可能影响中美战争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印度(站在美国一边)和俄罗斯(站在中国一边)。正如20世纪30年代末亚洲和欧洲的局部战争扩展为全球战争一样,这场战争可能与乌克兰冲突、南亚冲突或中东战争重叠,最终变得难以控制。
战争初期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决定双方的力量构成,即哪些国家或行为体加入冲突双方。如果一方被判定为侵略者,其行为可能会阻止从道德角度看待冲突的国家或行为体加入冲突,而从现实政治角度看待问题的国家可能会决定与在战争初期取得早期胜利的一方结盟(就像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做的那样),或者如果自然伙伴遭受重大损失或重大挫折,它可能会决定不加入这些伙伴。2022年春天,乌克兰首次成功防御俄罗斯后,包括芬兰和瑞典等中立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联合起来支持基辅。同样,如果中国不能迅速实现其目标,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中立国家可能会决定联合起来抵制北京。
保持克制命令
一旦战争爆发,中美两国都将面临核武库严重性的挑战。尽管双方都强烈希望避免灾难性的升级,但在战争期间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双方都将面临找到适当平衡的挑战,以便在不引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使用武力获得优势,因此,双方都需要保持高度克制和深思熟虑。为了限制战争,华盛顿和北京都必须承认彼此的红线。如果双方能够就各自的红线以及跨越红线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清晰和可信的沟通,则可以加强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但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因为战争的动态可能会改变这些界限,例如,如果中国军队证明其有能力有效使用常规弹道导弹攻击该地区的美国空军基地,华盛顿将毫不犹豫地打击中国的导弹基地,即使冒着打击中国军队在同一地点部署的武装核导弹的风险。
此外,美国联军成员可能有不同的关切和利益,这可能会影响他们与联军的互动以及战争进程。例如,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日本港口受到中国军队的空中和海上袭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日本经济崩溃或切断其粮食供应,那么局势可能会升级。在这种情况下,东京可能比其盟国更愿意让战争升级。如果日本拥有升级的手段,它可以单方面升级,但如果日本没有这些手段,并且华盛顿拒绝代表其升级,东京可能会决定单独寻求与北京的和平。为了避免这种危急情况,联军可以提前将防空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反地雷部队部署到日本港口,而日本则可以储存食品和燃料等重要进口货物。
然而,以往的战争表明,交战国通常能够克制自己的战斗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升级,例如,在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后,美军能够对满洲省发动越境空袭,该省被认为是中国军队威胁消灭半岛上美军的中心。尽管如此,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还是拒绝了攻击这些目标的请求,以避免引发与苏联的更广泛战争。同样在越南,美国领导人宣布,尽管北越的主要港口海防具有战略重要性,但美军仍禁止其进入,官员们担心此类袭击会扩大与中国或苏联的冲突。
在这两种情况下,即使在夺走许多人生命的战争中,每个人都设法保持自我控制。鉴于核冲突带来的严重风险,中国和美国在考虑加强军事行动时保持谨慎是有道理的。避免核升级的必要性不仅会影响军事行动的目标和手段,还可能延长冲突的持续时间,中美两国都拥有巨大的资源,可以长期持续战斗。
意志之战
如果与中国发生有限且长期的战争,美国领导的联军将采取三种战略:歼灭、消耗和耗尽。联盟可以单独或同时并行实施这些策略。歼灭战略侧重于利用单个事件或一系列快速事件来摧毁敌人的战斗能力或意志,例如 1940 年德国对法国进行的为期六周的闪电战。相比之下,消耗战略旨在通过长期消耗敌人的军事力量来降低敌人的战斗能力,使其不再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是二战中同盟国对抗轴心国所采取的主要战略。至于耗尽策略,其目的是间接消灭敌人的军队,例如通过围困、摧毁主要交通基础设施或摧毁重要的工业设施来扣留其重要补给,最接近的例子是美国内战。
北方“联邦”诸邦与南方“邦联”诸邦内战之初,双方都渴望歼灭战略的成功,决战或夺取敌国首府,但事实证明,实现这样的梦想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联邦采取了耗敌战略,希望将战争延长到耗尽对手意志的程度,尽管联邦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比之下,朝鲜凭借人力、工业实力、军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采取消耗与耗尽相结合的战略。在此期间,北方试图通过消耗战略直接减少南方邦联军队,封锁南方邦联港口并摧毁南方的军事物资和交通基础设施。通过这种方式,北方联邦剥夺了南方邦联弥补战斗损失所需的资源和新兵,同时让南方人相信他们无法实现叛逃的目标。
如果中美爆发战争,歼灭战略将带来长期无法容忍的风险。鉴于双方都拥有核武器,其中一方想要通过全面的军事打击彻底摧毁另一方的愿望很快就会变成相互自杀行为,同样,这种危险也笼罩在消耗战略上,这种战略可能会导致核升级,因此,华盛顿和北京将有动力采取耗尽战略,以尽可能消耗的方式摧毁敌人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继续战斗的愿望,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对敌人施加最大的压力和破坏,而不会有陷入全面战争的风险。
在制定此类战略时,中美双方需要仔细考虑战争的火花将从何处开始,注意不要跨越预先设定的“红线”,例如,双方可能同意在各自领土上给予对方安全区域,包括空域。这意味着双方不会在这些地区直接针对对方,从而降低了双方军事冲突直接升级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双方可能寻求地理升级,使冲突蔓延到第一岛链或南亚以外的地区以及可以投射军事力量的其他地区。双方可能认为与全球公域相关的领域的升级是可以接受的,这可能包括海上行动(包括水面、水下和海底)以及网络和太空战争,一方还可能在菲律宾和台湾等与另一方结盟的小国领土上发动更具侵略性的战争。
在战争初期,双方的军事目标可能有不同的优先顺序。例如,中国军队可能寻求速战速决,而美国联军则专注于建立成功的防御。商业港口、货船以及水下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等经济目标可能在该阶段处于较低的优先级,随着战争的继续,双方都将寻求通过经济和信息战严重耗尽对方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可能包括封锁敌方港口和针对运输船只的商业海盗行动,一方还可以通过切断海底数据电缆和扰乱卫星通信,或利用网络攻击破坏或扭曲对手关键基础设施的中央数据,对另一方实施信息封锁。
交战各方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能的方法将战争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而不扩大,可以发起易于修复损坏的攻击,而不是使用造成永久性损坏的攻击方法,例如,干扰装置可用于轻松阻止传输的信号并再次打开它们,而不是用导弹摧毁卫星控制站,这种类型的攻击可以降低战争升级的速度,因为攻击后服务可以相对较快地恢复,从而减少了目标方强烈反应或升级的需要,这同样适用于水下海军行动,可以采取行动来阻止海上石油和天然气泵站,而不是完全摧毁它们,也可以采取海军行动来扣押和扣押敌方货船,而不是击沉它们,此类行动可以保留敌方的关键资产,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可用于通过谈判圆满结束战争。
结束冲突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任何一方都没有机会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这样的战争可能会持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只有当双方选择谈判道路而不是面临毁灭的风险,或者选择令人不安的和平而不是代价高昂的战争时,战争才会结束,而战争似乎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漫长战争,而非速战
为了赢得与中国的战争,美国及其联盟伙伴需要一项战略,使他们不仅能够阻止北京快速获胜,而且能够在长期战争中保持韧性。目前,第一个目标仍然是一个艰巨的挑战。美国及其盟国 – 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潜在合作伙伴 – 似乎缺乏连贯的战略来阻止或击败中国的任何行动。如果中国占领第一岛链上的主要岛屿,美国及其伙伴将面临以可接受的成本收回这些岛屿的极大困难。如果中国成功,它可能会提出立即停火,以巩固其成果。美国联军的一些成员可能认为这一提议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而不是一场代价高昂、可能导致灾难性升级风险的战斗。
因此,美国应优先谈判在第一岛链沿线部署更多美军和武器的协议,联盟成员也应开始加强沿岛链的防御能力。目前,美国的太空系统、远程轰炸机和网络武器等能力可以帮助缩小差距。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初,美国军方制定了战略和战争计划,以应对苏联可能入侵西欧。
其中一项被称为“空地一体战”的战略设想,陆军和空军将连续击败从苏联越过东欧推进的敌军“浪潮”。根据这种情况,美军将寻求阻止苏联前线部队,此时,美国空军和地面的战斗机、导弹和火箭炮等全套力量开始攻击敌人向北约边境推进的第二波和第三波攻击。与此同时,美国海军本应使用攻击型潜艇推进格陵兰岛、冰岛和英国之间的海隙,以保护横跨大西洋的盟军船只免受苏联潜艇的攻击。然后,美国航空母舰将其战斗航空联队部署到北大西洋,以击败苏联飞机。为了防止苏联利用挪威作为发射点,美国海军准备迅速向该国部署并保护其机场。
美国此前制定的这些军事战略是基于对苏联能力和战略的仔细、系统的研究,包括战争计划、兵力分布、实用概念和预期行动速度。这些战略不仅限于指导美国及其盟国的军事思维和规划,而且有助于明确界定国防计划和预算优先事项,这些努力的主要目的是让莫斯科相信,没有什么有吸引力的途径可以对西方民主国家发动一场成功的侵略战争。然而,目前对于中国还没有这样的计划。
为了制定一套平衡的战争概念来应对与中国的重大冲突,美国必须开始研究中国行动的一系列可能情况,而这些情景必须包括第一岛链及其他地区的各个紧张点,而不仅仅是与台湾有关的事情。这些情景可以成为通过兵棋、模拟和实地演习评估和改进有前景的防御计划的基础,然而,美国战略家还需要考虑维持战争几个月所需的巨大资源,正如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所揭示的那样,美国及其盟国缺乏增加弹药生产的能力,坦克、飞机、舰船、火炮等主要军事系统的生产能力也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一严重脆弱性,华盛顿及其合作伙伴必须振兴其工业基础,以便能够提供维持战争所需的系统和弹药,只要有必要。
持久的战争还可能给全球贸易、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通信网络造成巨大成本,并将给世界许多地区的人民带来可怕的压力。即使双方都避免了核灾难,其破坏的规模和范围也将比美国人民及其盟国人民所经历的要大得多。中国人在这方面可能有显着的优势: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历史上能忍耐吃苦、伤亡惨重,或者换句话说,有能力耐心地吞下苦头,中国人可能更有能力承受持久战。在这种情况下,联军维持公众对战争努力的支持的能力以及牺牲的意愿对其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华盛顿和盟国领导人需要让他们的人民相信,有必要加强他们的防御,并在和平和战争中支持他们,直到中国放弃其目标。
同类新的威慑力量
德国陆军元帅赫尔穆特·冯·毛奇曾说过,战争常常遵循三种路径之一,但通常会转向意想不到的第四条路径。对中国而言,很难预测战争何时何地爆发,战争一旦爆发将走向何方。然而,有很多理由相信这种冲突可能仍然是有限的,并且持续的时间比普遍假设的要长得多。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及其盟国有必要开始考虑大国之间一场可能低于核升级水平并持续数月或数年的重大战争的后果,这将导致其经济、基础设施和公民福祉遭受综合损失。最终,他们必须让北京相信,他们拥有赢得这场长期战争的资源和力量。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中国可能会得出结论,使用军事力量推进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是一个好机会,胜过它所带来的严重危险。